• 首页
  • 焦点
  • 政协
  • 即时
  • 陕西
  • 原创
  • 党派
  • 视频
  • 健康
  • 文史
  • 法制
  • 书画
  • 慈善
  • 党建
  • 文教
  • 视觉
  • 旅游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评
  • 专题
  • 各界新闻网

    社会

    聚焦各界热点 解读政情民意
    图片首页科技 体育 旅游 汽车 房产 艺术 社会 美食 原创 地市 文化 视觉
    • 最新热图

    武汉火神山医院顺利通电,两座“小汤山”模式医院全部通电

    2020-02-01 19:37:49

    更多

    深夜坚守战疫情

    2020-02-01 12:06:35

    深夜坚守战疫情

    更多

    你卸掉口罩的样子真美!

    2020-02-01 11:15:03

    你卸掉口罩的样子真美!

    更多

    春节临近 手写春联受追捧

    2020-01-23 12:49:00

    1月22日,民众在福州三坊七巷挑选手写春联。随着春节的临近,手写春联受到许多市民的喜爱。

    更多

    武汉:市民有序购买生活用品

    2020-01-23 12:47:22

     1月23日,在武汉宏祥路生鲜市场,市民在挑选菜品。 当日,市民佩戴口罩有序在市场、超市等地购买生活物资。

    更多

    【新春走基层】为何“爱心梨”成为这座城市的热销年货

    2020-01-23 12:45:30

    1月19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市民在义卖点购买“爱心梨”。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更多

    你的夜路 他们守护

    2020-01-23 12:41:57

     为满足旅客出行需求,2020年春运期间西安北站开行26列夜间动车组列车,创下该站夜间动车组开行数量的历史新高,西安北站也同时开启了24小时运营模式。

      虽然夜间乘车的旅客数量较少,但是车站的各项工作却丝毫不打折扣,售票、验票、检票、接站、出站……据了解,由于夜间动车组列车的开行,西安北站大部分工作人员需要在春节期间参加轮岗,每晚均有一百余名工作人员彻夜坚守岗位,保障旅客出行。

    更多

    23日央视"小春晚"来看看大唐芙蓉园的"春节范儿"

    2020-01-23 12:39:13

    更多

    窗花里的新年

    2020-01-22 10:58:41

      记者 李卫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这样的童谣被一代代的孩子传唱着,说的是年俗也是祝福。“花花”就是窗花。在冬季呵气成霜的日子里,在过年的喜庆日子里,人们会把各式各样喜庆的窗花贴在窗棂上,红红的窗花表达了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

      从南到北 红纸上的五彩生活

      不论是什么年代,不论富裕或贫穷,中国人的新年总会将房间打扫得窗明几净。而那明亮的窗户上,也定要贴上火红的窗花,那是吉祥,是日子,是最朴素的期待,节日的气氛会被这窗花渲染得浓郁,吉祥的祝福会被这窗花映衬得美丽,最初的年味会被这窗花一遍遍讲述。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贴窗花是新春佳节必不可少的年俗。一纸小小的窗花,浸透着浓浓的年味儿。

      窗花是剪纸艺术的一种。在陕西,剪纸是遍地开花的大众艺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剪纸,就是用剪刀或其他工具将纸塑造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墙花、门笺、顶棚花、灯花等等,既美观又富情趣,深受大家喜爱。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民俗学专家认为,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镂空艺术,不过那时使用的原料比较奢侈,是皮帛一类的物品。东汉时期造纸术出现后,纸张逐渐被普及运用,到了南北朝时期开始有了剪纸并得到发展。这种根植于大众的传统民间艺术, 融古代文化之精髓与历代劳动人民智慧之结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可谓民族艺术之瑰宝。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形态多样的剪纸。一张张红纸在民间艺人的巧手中经过折叠剪裁,顷刻间造就出一幅幅灵动吉祥的镂空图案。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全国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窗花通过对传统吉祥图形和符号的运用,画面整体疏密得当,极好地体现了大众追求完美和圆满的心理,给人以极美的视觉享受,深受大众的喜爱。在陕北,窑洞门上装饰着大团花,窗上装饰烟格子,这一带的剪纸线条有力,剪纹流利奔放。关中地区的剪纸一般较细致而曲线多,风格别致。陕南的剪纸同是曲线多,图案装饰多采用植物纹样。专家们称陕西剪纸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

      窗花有各式各样的图案,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图案中以各种动物的形象代表着多种寓意:鱼象征着年年有余,燕子的形象寓意着比翼双飞,石榴籽寓意着子孙满堂等等,讨一个吉利的兆头,总之以“吉祥喜庆” “五谷丰登” “人畜兴旺”等寓意吉祥的题材为主。还有一种过年贴的窗花内容稍微复杂一些,主要取材于《白蛇传》《西游记》等的戏剧人物、故事情节。

      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告诉记者,在各种各样的剪纸中,窗花的角色比较特殊,它曾是过年的一个“标配”。腊月里,家家户户都会更换窗纸并贴上新窗花,以示除旧迎新。窗花的题材容纳范围很广泛,以欢乐祥和的图案为主。人们期待贴上窗花以后,能给家庭带来好兆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窗花是年俗里不能或缺的重要元素。

      家住西安冶金机械厂家属区的王师傅说,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也没有互联网,但过年时年味浓浓的,家家贴窗花、贴春联、点灯笼、放鞭炮,都是不可少的,特别是家里贴上红红的窗花、春联,顿时就有了年的气氛,有了年的红火和喜庆。至今回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总忘不了那红红的窗花,如同一张张定格的照片刻印在脑海中。

      年过六旬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儿时经常看到母亲和姥姥剪窗花,过年时还要贴窗花,窗花对她来说凝结着儿时美好的记忆。

      鼠咬天开 窗花讲述的动人故事

      “苍松随岁古,子鼠与年新。”鼠年马上就要到来了,小小老鼠何以能在十二生肖中排位居首,它在民俗艺术中的一系列形象又有何寓意?1月16日,一堂别开生面的“传统年俗与非遗技艺”系列分享与体验课程在陕西省图书馆举行,民俗文化学者左其诚为大家娓娓道来:“古时民间有‘鼠咬天开’的传说。天地之初,混沌未开,是老鼠把天地咬破,使气体流动,产生阴阳。老鼠因此成为开天辟地、生育万物的子神。子鼠是阴极的象征,出现在腊月至正月,正是除旧布新、送阴迎阳的时刻,具有祛灾纳吉的象征意义。”

      李长卿《松霞馆赘言》说:“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

      在中国的年节民俗艺术中,“鼠”是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其形象随处可见。作为十二生肖之首,鼠被赋予了聪明、富足、象征多子多孙的美好寓意。子鼠开天、鼠兆丰年、瑞鼠吐宝等是对鼠的赞美。在陕北就有“鼠咬天开”的剪纸。“鼠咬天开”即为上下两个合碗间,小老鼠露出头来,俏皮机灵可爱。合碗则象征天地,阴阳交合,宇宙遂成。

      左其诚还为大家现场展示了一种更为常见的题材——“老鼠嫁女”(又称“老鼠娶亲”)的剪纸。不管南方北方,一到春节,小老鼠们吹吹打打娶亲嫁女的剪纸就出现在家家户户的墙上窗上。左其诚说:“老鼠的繁殖力很强,‘老鼠嫁女’题材的剪纸、年画反映了农耕社会的生殖崇拜,有着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

      除了“老鼠嫁女”,与鼠有关的剪纸题材还有“老鼠吃麦穗”“老鼠吃葡萄”“老鼠吃金瓜” 等内容。麦穗、葡萄、南瓜皆为多籽,以此寓意人类繁衍不断,子孙满堂。

      岁月流转,原生态的年节民俗鼠文化逐渐演变发展为祈求福、禄、寿、禧、财的吉祥文化。

      文化符号 活态传承的古老艺术

      优秀的民俗艺术,如久酿的陈酒,历久弥香;如散落在沙中的金子,恒久发光。在新时代,民俗艺术以其迷人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和孩子们的喜爱和追捧。

      如今,窗花作为剪纸艺术的一种,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为其魅力所着迷。从娃娃到年轻人再到老年人,不少人与其结缘,成为剪纸爱好者。1月18日,一堂剪纸课在陕西省图书馆举办,老师现场进行剪纸教学,孩子们个个听得聚精会神,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剪纸。看到一张张红纸变成一幅幅漂亮的图画,孩子们乐开了怀。生动有趣的剪纸课令孩子们受益匪浅,家长们也深感不虚此行,认为这是春节前最合时宜的亲子活动,十分有意义。

      据了解,西安市每年各类的公益培训班都会开设剪纸等课程,让市民走近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体验剪纸的过程与乐趣,学习中国传统技艺,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许多剪纸艺人更是肩负起传承重任,每年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向青少年传授这项技艺,让孩子们学习中国传统技艺,更加热爱祖国的民间艺术。

      时代在变化,剪纸艺术也在与时俱进。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剪纸的题材和技艺也愈加丰富并进行着创新。如今的剪纸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了现代特色,打破了花、鸟、鱼等传统题材的限制,多贴近生活写实。

      左其诚是一位民俗文化学者,同时还是一位剪纸艺术家。他告诉记者,近年来他在剪纸中对内容元素和形式进行了创新,将唐诗等文化符号加进剪纸中,创作了《丝路情》 《西安十三品》等作品。左其诚说,《西安十三品》的灵感来源于西安的十三个区县,每一个区县都有代表西安的文化符号,每一幅作品都有典故和出处。比如作品《泾渭分明》代表高陵区源于泾渭二水汇聚于高陵形成泾渭分明的奇观,作品《商鞅变法》的构思源于商鞅变法时期秦国故都栎阳城遗址位于阎良等。“未来,剪纸这门传统艺术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左其诚充满信心地说。

      留住年俗之美

      李卫

      快过年了,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提着个笼笼上京了,去干啥?原来,他是应央视《生活圈》栏目之邀,参与制作《中国年味地图》除夕特别节目,讲述西安的中国年。

      人们不禁好奇地问,王智笼笼里都有些啥宝贝?这里先给大家提前揭秘:这个笼笼是关中礼馍笼,里面装着生肖鼠灯、祭灶的星星灯、生肖拉线玩具地老鼠、火葫芦长命富贵灯、泥叫叫、姓娃哨、老虎枕、蒲城年画老鼠嫁女、门神、凤翔年画、剪纸等等,可谓笼笼虽小,内里大有乾坤,各类民俗耍货琳琅满目。王智说,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振兴,人们也在一点一滴感受着、寻找着,年味的元素也一点一滴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采访中记者感受到,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力度的加大以及人们对非遗认识和重视程度的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朵奇葩正绽放出越来越璀璨的光彩,并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进来。

      民俗艺术植根于民间,民间为其提供了生长、发芽、抽枝、盛放的土壤,特别是在西北这块黄土地上,产生了无与伦比的优秀民间艺术,形成了博大纷繁的民俗文化。它们以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发展着,时至今日,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极大的展示。正是那些来自普通农家的勤劳而灵巧的双手,为我们民俗艺术的发展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优美华章。这些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民俗艺术和沉淀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构成了我们最珍贵的记忆、最温暖的画面。当中国人最注重的新春佳节来临,孩子们头上的虎头帽、窗上贴着的红彤彤的窗花、各色各样的漂亮花灯以及盛大璀璨的灯会,共同构成了我们熟悉的年的味道。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民俗艺术在国家层面和各级政府各个相关机构以及社会人士的关注支持下,得到生产性保护、 活态传承和持续发展,并通过与旅游产业等不同介质的结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色彩。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可温情不变,文脉相连。让我们留住温暖,留下民俗之美,非遗之美,那是我们的根。

    更多

    陕西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在西安闭幕

    2020-01-20 16:55:58

    更多

    联组讨论 | 产业扶贫聚力 乡村振兴提速

    2020-01-20 13:56:36

    更多

    吴双有: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窗”

    2020-01-20 09:30:27

    □来昌荣 文/图
      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的枢纽,与区县级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上联下接,直接承担着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疾病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救治的任务。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推进,尤其是健康扶贫惠民政策的落实,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但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
      “变化是可喜的,值得注意的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省政协常委、安康市中心医院教学副院长吴双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工作之余,吴双有与同事在西安、安康、宝鸡等地走访调研了100多家乡镇或社区卫生院,他们发现: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项目少,不能开展血液透析、输血等业务;部分卫生院不能开展急诊救治,急救人员的急救能力及设备要求都不达标。吴双有说:“一些乡镇卫生院仅有换药室,只能做简单的清创缝合术,国家卫健委《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19版)》要求的外科手术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不能开展。”
      “人的生命是极为脆弱的,急救时间不能浪费分毫,这就要求基层卫生院在急求能力上有所保障。”吴双有介绍,按国家卫健委2019版评价指南要求,乡镇卫生院至少应配备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仪、十二导联心电图机、空气消毒机及与诊疗科目相匹配的其他设备。
      吴双有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卫生院设备已运行10年以上,处于坏损状态,功能无法满足医疗需要;人员编制不足,外科医师、妇产、儿科等专业医师奇缺,没有麻醉师,不能保障外科手术麻醉,严重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像分娩、普通的外科手术等,乡镇医院都无法承接,大量的患者涌向市县医院,这也是造成市县医院‘人满为患’的原因之一,更让不少病人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间窗。”吴双有无奈地说。
      经过几个月的走访调研,今年省两会上,吴双有提交了《关于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议》的提案。他建议,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文件标准,推进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加强乡镇卫生院临床科室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落后、设备陈旧和重要设备缺乏的现状。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人,许多本科医师不愿待在乡镇,工资待遇、编制问题都是影响因素,目前卫生院人员编制数均不足以满足区域需要,最严重的是卫生院编制人数仅占全院职工数的30%左右。”因此,吴双有建议,要利用医共体建立乡镇卫生院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让优秀的医疗人才能够进得来、留得住,使乡镇卫生院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更多

    提案故事 | 沙莎:我愿为陕西青年文艺工作者“代言”

    2020-01-20 09:26:50

    □记者 赵坤 /文 杜静波/图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
      1月18日下午,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最后一次分组讨论即将结束时,已至耄耋之年的省政协委员贠恩凤拿起话筒,想用一首《南泥湾》来为陕西发展祈愿,为人民祝福,怎奈嗓哑,唱了两句后只得作罢。
      歌声虽短,但贠恩凤真挚的情怀却深深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个人,热烈的掌声瞬间充满了整间会议室。
      感动的同时,此情此景也让现场的省政协委员沙莎陷入了沉思:作为文艺资源大省的陕西,随着岁月的更迭,路遥、陈忠实、刘文西等老一辈文艺家逝世,贾平凹、赵季平、王西京、贠恩凤、冯健雪、刘远等一批响当当的文艺家也日渐衰老,未来陕西的文化艺术之路会如何?
      “任何时候,青年文艺家都是时代的中坚力量,但是现在,我们的青年文艺工作者状况却令人堪忧,成(文艺)‘家’困难重重。”为了推动陕西文化艺术持续大发展、大繁荣,今年省两会上,沙莎特意带来了一件《进一步加大支持我省艺术家走向全国全球的建议》的提案,希望为陕西青年文艺工作者代言,帮助政府破解文艺“后劲”不足难题。
      “艺术家成就时代,同样也是时代成就艺术家!”1月18日下午,在委员驻地房间,已是国家一级演员、歌唱家的沙莎,用自己的经历向记者讲述了这句话中的含义。
      沙莎出生于景色秀丽的陕南汉中一户普通教师家庭,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走到哪里都会不由自主地“唱两句”。由于当时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孩子们的娱乐活动多是一起放牛、田野撒欢,嗓音甜美的她便成了人群中不可或缺的“天籁之星”。
      后来,经过陕西省艺术学校、西安音乐学院等校园学习的积淀和毕业后的不懈努力,沙莎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梦。“小伙伴的赞美,老师们的鼓励,文艺界前辈们的指引,追求梦想时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回忆起自己的成长史,沙莎笑了,连称自己很幸运。
      然而和她相比,如今的文艺界,太多太多的青年一辈文艺工作者受生活所累、创作受限,大量的传统文化处于“野生”状态。
      沙莎说,在我省,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的收入并不像外界看起来的那么“滋润”,绝大部分基本工资不足2000元,加上偶尔演出或创作的绩效,全年平均月工资3000元左右,国家一级演员的她基本工资也只有2000多元。但他们的创作成本却远远不止这些:一首四五分钟的单曲,想要稍好点的伴奏,制作费在10万元以上,一张专辑的费用动辄百万以上;年轻画家在成功签约画廊和美术馆之前,基本上入不敷出……同时,陕北民歌、陕南民歌、秦腔等传统文化在当代年轻人中不受欢迎,传统艺术家发展空间被挤压,传承发展困难重重。
      “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主要是我省文化活力不足、市场未全面打开和人才的流失。”为此,沙莎在提案中建议,由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创造良好的艺术发展环境,并为艺术家举办文艺作品全国、全球巡演,书画作品全国、全球巡展,打通陕西与全国各省、各市艺术交流的渠道,扮靓陕西文化艺术品牌,让陕西元素走向全国、全球。
      同时,建立健全艺术赞助机制,通过专项拨款、企业赞助、为专业领域提供发展机会等方式,为青年艺术家发展搭建多维、立体、开放的平台,提高青年艺术家收入,缓解生存压力,让他们在发展之路上更多地向(艺术)“家”前行,而非为财而谋(歌)“星”。
      此外,要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帮助传统艺术家通过网络将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并通过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赋予秦腔、陕北民歌新形象、新内涵,使其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收获更多受众,成为新时代的新时尚,讲更好的陕西故事。
      虽然对未来仍有担忧,但看了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文化艺术发展的规划,感受着委员们越来越高昂的履职责任感,沙莎认为,在全民协力推动下,不久的将来,陕西艺术的创作会更加激情四射,繁荣昌盛的艺术之花也必将在三秦大地绽放,让世人感受秦韵魅力。

    更多

    委员履职这一年

    2020-01-16 17:24:34

    更多

    主席专访 | 延安市政协主席薛海涛:凝心聚力 延安政协谱写新篇章

    2020-01-16 17:19:41

    更多

    两会日记|实干刷出委员“存在感”

    2020-01-16 17:17:09

    更多

    委员会客厅 | 聚焦“三农”建言 助力乡村振兴

    2020-01-15 15:34:08

    委员会客厅 | 聚焦“三农”建言 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

    两会花絮 | 带着“爱心”礼物上两会

    2020-01-15 15:32:48

    两会花絮 | 带着“爱心”礼物上两会

    更多

    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数据

    2020-01-15 15:24:43

    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数据

    更多

    年宵花展迎春节

    2020-01-13 09:15:18

    原标题:
    北京:年宵花展迎春节

    更多

    陕西石峁遗址皇城台发现70余件精美石雕

    2020-01-13 09:04:41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介绍,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在石峁遗址核心区域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处发现70余件精美石雕,雕刻内容大致可分为“神面”、人面、“神兽”、动物和符号五类。系列测年数据显示,这批石雕的年代应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主体内涵为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砌城址,城内面积逾400万平方米。 新华社发

    更多

    严寒下的“铁路医生”:风雪中守护回家路

    2020-01-10 09:33:53

    王超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长春工务段的一名探伤工人,他所在的德惠探伤班组共有7人,负责京哈铁路德惠至松花江桥段38.5公里的钢轨、道岔和焊缝探伤检测工作。探伤工人犹如B超医生一般,利用超声波探伤仪等仪器对铁路钢轨进行“体检”,检查是否存在肉眼瞧不出的“疑难杂症”。

      数九寒天,地处中国东北的吉林省最低气温已低至零下20摄氏度。寒冷不仅考验着钢轨的承受力,更时刻“折磨”着钢轨探伤工。王超及其班组成员每天作业时要行走七八公里,没膝的积雪、脚上的冻疮对他们来说已司空见惯。

      2020年春运将于1月10日拉开帷幕,为期40天,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预计发送旅客2780万人。春运期间,将有无数如王超一样的基层铁路工人无畏风雪严寒,默默守护旅客们回家的路。

      “今年春运,希望我们认真细致的工作能让列车开得更稳,让更多旅客平安回家。”王超说。

    更多

    陕西周至:缚秋打秋迎新春

    2020-01-10 09:26:06

    当日,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上阳化村立起高达20多米的巨型独杆秋千,村里男女老少轮番上阵,开始一年一度的“缚秋打秋”迎新春活动。据悉,上阳化村的“缚秋打秋”活动已有700多年历史,每年腊月到来年农历二月,村民们都会通过荡秋千祈愿吉祥、健康。

    更多

    陕西延安:机场除雪保出行

    2020-01-08 09:00:23

    近日,陕西北部出现大范围降雪天气,延安南泥湾机场组织工作人员及时进行除雪作业,保障航班起降和旅客出行。

    更多

    西安火车站站改扩建工程新丰至窑村段增建二线全线贯通

    2020-01-08 08:56:06

    西安火车站站改扩建工程新丰至窑村段增建二线全线贯通

    更多
     1049   首页 上一页 15 16 17 下一页 尾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4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新闻电话:029-63903896 / 029-63903887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二环南路东段38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手机举报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各界新闻网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70/029-63903877     法律顾问:郑军新律师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