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焦点
  • 政协
  • 即时
  • 陕西
  • 原创
  • 党派
  • 视频
  • 健康
  • 文史
  • 法制
  • 书画
  • 慈善
  • 党建
  • 文教
  • 视觉
  • 旅游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评
  • 专题
  • 各界新闻网

    原创

    聚焦各界热点 解读政情民意
    图片首页科技 体育 旅游 汽车 房产 艺术 社会 美食 原创 地市 文化 视觉
    • 最新热图

    延安向武汉捐赠200吨优质苹果

    2020-03-05 09:25:53

      本报讯(记者 陈雪 刘建华)3月4日,12辆悬挂“延安人民,情系武汉”“延安苹果献给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最可爱的人!”等标语的冷链运输车,满载着200吨优质苹果,承载着延安人民的深厚情谊驶向武汉,为武汉送去“战疫”祝福。

      此次捐赠的苹果全部来源于延安市政府收购的本市果农生产的优质苹果,经过智能选果线分选后装箱,受赠对象为全国各地支援武汉抗疫医护人员、武汉市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以及新冠肺炎患者。捐赠车队将日夜兼程赶赴武汉,以最短的时间把爱心苹果送到武汉抗疫一线。

    更多

    一位普通人的“生命礼物”

    2020-01-10 09:44:40

    “生前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身后毅然将自己的身体器官捐献给最需要的人,捐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使自己的价值在人类健康事业中得以升华。”1月9日上午,在西安交大医学部举行的陈宝仓老人遗体捐献告别仪式上,医学部副主任王子明深表感谢之情。
      这是今年我省举行的首例遗体捐献仪式。捐献告别仪式上,遗体器官捐献者陈宝仓老人的亲属、同事、红十字志愿者和医学部学生手捧鲜花,深情送别老人。
      陈宝仓老人是铜川市污水处理工程筹建处的一名普通退休职工,2015年不幸罹患肺癌。2018年4月12日,在其姐姐的陪同下来到铜川市红十字会,表达了自愿捐献遗体的意愿,是铜川市第19名遗体捐献志愿者。今年1月3日,陈宝仓老人去世。1月6日,老人的眼角膜已救助两位眼病患者重见光明。铜川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侯小洲说:“陈宝仓是铜川遗体捐献的破冰者、移风易俗的先行者、崇高精神的追求者,为全市人民做出了榜样。”
      记者 维博 摄影报道

    更多

    “学养结合”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2019-11-26 18:04:38

      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

      11月26日,陕西老年大学部分活动团队走进三桥老年公寓,与三桥老年公寓分校部分学员一同为入住公寓的老人们表演文艺节目。活动现场,学员们纷纷拿出看家本领,葫芦丝、太极拳、时装走秀、舞蹈、京剧、板胡独奏、书法、绘画等表演,赢得了在场所有老年人的掌声。

      老年教育是“六个老有”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老年公寓开设老年大学,实施学养结合,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注入了活力,对家庭和睦、社区和谐、社会文化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三桥老年公寓院长曹鹏表示,老年人随着艺术素养的提高,先后参加各项艺术大赛并获得荣誉,获得了自信和幸福感,展示了新时代老年人积极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风貌,这正是老年教育和健康中国基本国策的初衷。

      陕西老年大学副校长李养升表示,今后还要在老同志精神文化这个层面,多组织综合性的、更高层次、更有品味的教学和活动。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展示老年人通过继续学习在文化追求和精神状态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带动全社会老年人通过参加学习和活动,拥抱美好新生活,“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

      文/图 杨晶

    更多

    团体家屋团体家屋有爱相伴有爱相伴 ——让我们重新认识阿尔茨海默症

    2019-09-23 09:22:23

      自1994年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把每年的9月21日定为世界阿尔茨海默日,至今已进入第25个年头。在这25年里,人们逐渐扭转了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看法,不再称呼它颇具歧义色彩的名字——“老年痴呆”,而是以“认知症”来称呼它。

      □记者李鹏文/图

      “一位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在酒席上直接拿起饺子放进兜里。儿子让他别拿,他却说,‘我儿子喜欢吃’。”这条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公益广告曾感动了无数人,也让更多人了解了这种病。9月18日,记者走进西安九九照护认知症团体家屋,探访认知障碍患者的日常。

      “老小孩”更需要爱

      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会出现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反应迟钝等现象。人们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人老了就会糊涂,很多老年人包括其亲属,往往将认知症相关症状当成是正常的衰老现象。

      今年83岁的陈爷爷退休前是一名美术教师,待人和蔼热情。但渐渐地,陈爷爷开始对身边的事物漠不关心,再后来还出现了排尿问题。家人将他送到养老院后才知道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症”。

      今年4月,陈爷爷的女儿去养老院看望他时,发现父亲脾气很大,甚至骂得自己都不好意思。女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决定将父亲送到专业的认知症照护机构。

      西安九九照护认知症团体家屋院长李博介绍,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治疗额叶、颞叶型认知症或减缓疾病的方法,但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控制一些症状,包括使用药物,以及多运动、多参与社区活动、多动脑,如下棋、跳舞、逛博物馆等。

      “一旦病情严重,就会出现‘一人失治全家丧志’的情况。”李博对认知症患者家庭感同身受,他说认知症不仅是对患者本身有影响,患者的家庭也会随之受到牵连。最直观的表现是一是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二是目前并没有特效药物,导致亲属对照顾失去信心;三是疾病的负面标签及病耻感,很多患者被说成是“精神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四是一些养老机构不收这类老人,所谓治疗方式也多以管束为主,子女怕被人说不孝顺。

      生活即是康复

      认知症老人,需要专业的照护,如何延缓他们病情发展,缓解精神行为症状,是首要问题。李博介绍,目前世界上对认知症患者照护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荷兰的霍格威式,还有一种是源于瑞典的团体家屋式。

      “团体家屋的照护特点是强调照顾社区化,环境与气氛营造也走向温馨和小型化。”李博介绍,除了要让失智老人像回到家一样外,保持社交也是团体家屋的一个亮点。

      在九九照护认知症团体家屋,为了满足认知症长辈社交需求,创新配套开设了“书田半亩”认知症友好书吧。住在家屋的老人,可以作为服务者的角色在书吧里工作,工作内容是整理书籍和简单卫生打扫。书吧是临街的店铺,经常会有顾客进来看书,这就增加了认知症老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开设书吧,让患有认知症的老人参与其中,通过增加社交和‘减法照顾’,力求让长辈的个人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可以让他们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在社会中。”李博希望能通过这个小小举措,鼓励更多人去认真看待和准确理解认知症长者。

      从“老年痴呆”到“认知症”

      据《世界阿尔茨海默病2018年报告》显示,全球每3秒钟就将有1例患者产生。2018年全球约有5000万人患有认知障碍,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52亿,将是目前的三倍之多。一份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的实时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17日,中国认知症患者达1363万人。

      “最开始把这个病叫老年痴呆症,含有贬义词的成分,后来变成阿尔兹海默症,再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变成现在的认知症。”李博说,从对这个病的称呼,也可以看出社会的变化,希望大家对患有认知症的长辈多一分尊重和理解。

      “90后”脱倩是九九照护认知症团体家屋一名年轻的介护师,她介绍了一些照护认知症患者的经验。她认为与认知症长辈沟通非常重要,首先要引导认知症者意识到周围有人,学会打招呼,逐渐提高他们的觉察能力与沟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学会倾听,了解认知症者的需求。在生活中,从“我帮你做”变为“我陪你做”的照护模式,发挥他们的现存能力,建立他们的自信,创造生活中的喜悦。

    更多

    “9·9”公益日陕西网筹总额达1.178亿元

    2019-09-17 09:18:18

      □记者 李彦伶 通讯员 胡运森

      近日,记者从省慈善协会了解到,今年腾讯“9·9”公益日,陕西省慈善协会在9月7日至9日共接受了250万名爱心网友捐款,捐款总额达1.178亿元,其中公众筹款8541.88万元,腾讯配捐1408.37万元,省上配捐1830.69万元,超过去年“9·9”公益日同期接受总额3倍。“爱心超市扶志”“扶智助学计划”“陕西脱贫激励计划”等三个筹款项目都超过1000万元。

      截至2019年9月9日21时,陕西在“9·9”公益日活动中排在公募机构公众筹款排行榜全国第五位。渭南、榆林两市网筹总额都超过1000万元,位列全省各市前两名。安康市慈善协会网筹总额达775.08万元,排在第三。

      全省共有13个县区网筹超过100万元,其中旬阳、富平、吴起、定边、临渭五个县区网筹超过300万元。

      “9·9”公益日是由腾讯公益联合数百家公益组织、知名企业、明星名人、顶级创意传播机构共同发起的一年一度全民公益活动。2015年9月9日是中国首个公益日,活动主题为“一起爱”,旨在用移动互联网化、社交化等创新手段,用轻松互动的形式,发动全国数亿热爱公益的网民通过小额现金捐赠、步数捐赠、声音捐赠等行为,以轻量、便捷、快乐的方式参与公益。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陈一丹在“9·9”公益日的主题致辞里提到,社会的痛点就是公益的起点。腾讯公益致力于成为“人人可公益的创联者”,公益组织和广大爱心网友、企业之间的“连接器”,用互联网核心能力推动公益事业的长远发展。

      据了解,陕西省慈善协会从2016年起参加腾讯“9·9”公益日网筹活动,前三年共筹款8400万元。今年“9·9”公益日,全省上线筹款项目72个,共发起子计划530个;市级慈善协会共参与12个(全部参加),县级慈善协会共参与73家;其他社会组织32家,较2018年新增合作机构15家。省慈善协会重点设置了子母计划筹款、捐建退役军人关爱基金、爱心超市扶志、脱贫激励计划、扶智助学、慈善老年大学;留守儿童之家;慈善社村互助金、858健康扶贫、非遗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等20个项目。

      陕西在今年“9·9”公益日网筹超过亿元大关,这是全社会各界人士爱心的荟萃,也是各市县区慈善会共同努力的战果。

      一是领导重视。省慈善协会会长刘维隆、常务副会长李荣杰亲自安排部署,并在“战前”到网信部再动员。渭南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凯,9月5日在“中华慈善日”“陕西慈善周”活动期间发表《认真贯彻落实“慈善法”“实施办法”全力打造“善行渭南、幸福家园”》电视讲话;安康市委市政府两办就“中华慈善日”“陕西慈善周”慈善活动下发安排文件,市长赵俊民在安康日报及政府网站刊发文章《慈善有道,大爱无疆——写在第四个中华慈善日》,助推“中华慈善日”“9·9”公益日爱心活动广范开展。

      二是“战前”培训。今年省市县区慈善协会及早动手组织“9·9”公益日培训会,全省共举办培训动员会议100余场,省慈善协会副会长赵浩义、徐宁博总监等亲自在省、市培训会授课。安康市慈善协会副会长袁粒、宣传部副部长张蕾等走进各县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宣传授课达23场;杨凌示范区慈善协会将培训动员会办到了村上;渭南、榆林、延安、汉中等市有不少县区开展了培训动员会,都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决战态势。在今年9月7日至9日三天中,省慈善协会副会长赵浩义、强萃萍现场坐镇,每天总结点评,解答有关问题,还发起一起捐项目。省市县慈善公益机构工作人员冷静观察,沉着应战,众多爱心网友踊跃捐款。活动中,还出现了不少感人的故事,省慈善协会宣传部工作人员及守望大山团队上街造势配合宣传动员。省慈善协会书画联盟副理事长、秘书长王忠勤个人每天网捐1000元,三天网捐超过3000元。

      陕西省慈善协会还与省扶贫办、省民政厅、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以发动包村扶贫单位为重点,在助力脱贫成效上求突破;围绕慈善捐赠主体,在爱心企业、人士参与度上求突破;围绕社会组织参与,在联合劝募上求突破;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在社会众筹参与度上求突破;围绕群体大病救助众筹,着力在健康扶贫上求突破;围绕规范运作,在社会效益上求突破……省上还拿出2800万元基金款进行配捐,其中扶贫基金1650万元,关爱退役军人基金1000万元,慈善基金150万元。

    更多

    用大爱浇灌生活 ——访西安明园社区爱心服务队队长潘爱玲

    2019-09-17 09:04:09

      开栏语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行动呼唤文明,用爱心撒播希望,他们就是温暖城市的爱心志愿者。从本期开始,本报推出《寻找身边的慈善人物》系列栏目,关注为我省慈善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慈善人物。

      □记者 李彦伶 文/图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传统而深厚的中华仁爱文化让我深知,慈善事业是高尚又美好的事业,我愿意将此坚持下去!”8月28日,在西安丝绸之路艺术博物馆大厅参加慈善汇演的潘爱玲深情地说。

      2013年,省政协机关退休党员潘爱玲加入西安明园社区爱心服务队,成为一名志愿者。在她的影响和感召下,该服务队从最初不足10人,已经发展到60多人。

      因爱坚守

      “感谢志愿者,每年过节都惦记着我们,让我们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社区老人拉着志愿者的手感动不已。

      2018年12月24日,室外寒气袭人,但西安明园社区却温暖四溢、其乐融融,志愿者潘爱玲娴熟地擀着饺子皮,在冬至到来之际,志愿者们为社区高龄、独居和空巢老人送上浓浓的关爱和祝福。

      每逢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佳节,潘爱玲总会带领志愿者进社区,开展爱心活动。凡是有益群众的活动,都有她和队员们忙碌的身影。

      西安明园小区4号楼有一位老人和女儿生活,老人虽已年近80岁,但经常看到老人在小区捡垃圾,即使雨雪天也不停歇。后来,老人不小心滑倒骨折,无法下床。潘爱玲受老人女儿邀请,去家里为老人理发,聊天中她才得知,老人每年捡垃圾换的钱都资助了家乡的贫困儿童。

      “那一瞬间,感动油然而生,老人的举动更坚定了我做慈善的信心。”潘爱玲表示,这些点滴小事激励着自己在慈善之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西安明园小区有一位104岁的老太太,是小区的老寿星。卧床几年来,理发都由志愿者上门服务。“2017年老人离世,老人一定笑着进了天堂,因为她在人间收获了满满的爱。”潘爱玲在自己的志愿者手记中这样记录着。

      “因为志愿者,我再也不用出门过马路去理发,谢谢你们!”西安明园小区1号楼的一位阿姨,在享受理发服务后坚持要捐款,志愿者们却坚持分文未收。时任省政协办公厅老干处负责人得知他们的实际困难后,表示支持他们的善举,愿为服务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因爱致远

      据潘爱玲回忆,刚开始当志愿者参加送衣下乡活动时,面对成堆的旧衣物要挑选、分类、叠放、捆扎,工作量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但想着能帮助到困难群众,再苦也坚持下来了。

      在从事志愿服务过程中,潘爱玲发现,理发很受老人欢迎。因为理发店的收费较高,很多老人没有稳定的收入,手头并不宽裕。于是,潘爱玲下决心学习理发手艺。作为初学者的她,为了尽快掌握要领,便经常给父母和小孙女理发来练习。有一次服务队下乡活动,大家没顾上喝一口水,到达目的地后,就开始给群众理发,潘爱玲一口气服务了12位群众。“虽然很累,但看到受助者开心,自己也很快乐!”潘爱玲说,做善事最主要的是有一颗善良的心,踏实肯干的态度,乐于奉献的精神和不畏艰苦的意志。

      2016年5月,潘爱玲成为西安明园社区爱心服务队队长,并当选为陕西省慈善协会志愿者分会(总队)第一届理事。

      西安明园社区书记杨小平表示,西安明园社区爱心服务队常年为老人提供理发、修剪指甲、测血压等服务,得到社区群众一致好评。

      2018年3月4日,陕西省慈善协会2018年慈善志愿服务活动总结表彰暨“3·5志愿服务活动周动员部署大会”在西安召开。会上,潘爱玲获得“五星慈善志愿者”荣誉称号。

    更多

    全国民族运动会陕西代表团斩获23个奖项

    2019-09-17 08:57:14

      9月8日至16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河南郑州举行。陕西代表团在民族式摔跤、花样跳绳、工布响箭、板鞋竞速等项目中表现不俗,全团共斩获23个奖项。其中,额尔登朝鲁在民族式摔跤比赛中获52公斤格一等奖,非遗文化花样跳绳和工布响箭分别获表演项目一等奖。图为9月15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颁奖晚会现场。记者 唐冰摄影报道

    更多

    陕西省8人被授予“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

    2019-08-26 09:19:43

    原标题:陕西省8人被授予“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8月18日,由省卫生健康委主办的“70年·医路初心”中国医师节庆祝活动暨第三届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颁奖典礼在西安举行。西安市红会医院脊柱病医院主任医师郝定均等8名医务工作者被授予“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荣誉称号。颁奖典礼当天,省卫生健康委还向全省41万医务工作者发出了倡议:为全省人民健康事业不懈奋斗,贡献毕生。记者 李鹏 摄影报道

    更多

    讴歌新时代

    2019-08-26 09:18:47

      8月18日,由长安书画研究院主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书画展在亮宝楼开幕。书画展为期3天,精选长安书画研究院成员和名家作品180余幅,赞美新生活,讴歌新时代。魏丹丹 摄影报道

    更多

    幸福湾里幸福满 ——周至农民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

    2019-08-26 09:15:35

      □记者李鹏文/图

      8月15日,农历七月十五,周至县九峰镇南千户村里热闹非凡,很多人驱车50多公里从西安赶来。没有迎亲嫁娶的喜事,但村民们早早聚集到肖健康、王玲夫妇家门前给他们道喜。

      到底什么事吸引了全村人前来?

      村民自建敬老中心初一十五免费管饭

      一串鞭炮声过后,肖健康、王玲家门头上的红布被众人揭开,露出“南千户幸福湾敬老服务中心”几个大字。

      女主人王玲是这家敬老服务中心的负责人,看着崭新的门头,她心绪难平感慨颇多。就在一个月前,这家由肖健康、王玲夫妇自掏腰包,在自家宅基地上建的敬老服务中心,只有红布条幅打印的门头,连墙面都没有用水泥抹平,红色砖头暴露在外。

      修敬老服务中心,逢初一、十五免费为村上70岁以上老人提供早餐和午餐。这一切还要从2017年说起。

      肖健康、王玲夫妇常年在宁波打工,两人每月收入将近1万元。2017年夏天的一个下午,肖健康接到年迈的母亲的电话,原来母亲因去赶集路上骑电动车,不小心跌进了路边水渠而骨折。二人想都没多想,赶紧辞掉手上工作,赶回周至照顾母亲。

      在照顾婆婆的这段时间里,王玲看到村上很多老人的子女都在外打工,回家看望老人的机会太少,便萌生了开一家敬老服务中心的念头。没想到这个想法和同村的“西安好人”巩坤不谋而合。在巩坤的帮助下,2018年重阳节,“南千户幸福湾敬老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免费为村上老人提供服务。初一吃饺子,十五吃臊子面,并为当月过生日的老人买蛋糕过生日,早餐是稀饭油饼和小菜。

      成立当天,按照农村“十全席”的标准开了35桌,每桌10人,当天就花了1万多元。夫妻二人一合计,要想开得久,还得细水长流。

      肖健康、王玲夫妇决定将自家两院房中的一院推倒,重新修建成适合老人吃饭、聚会的大凉棚。为了省钱,夫妻二人没顾工人自己动手。上房揭瓦,推到院墙,清运建筑垃圾硬是干了快一个月。

      不久前夫妻二人自费修建400㎡的大凉棚竣工,村上也被他们的善举感动,筹措3万余元资金,帮他们进一步平整地面、墙面,安装不锈钢的新门头。村主任文武希望借此契机将南千户村打造成“孝道村”。

      老人天不亮就来排队再难也要坚持办下去

      “幸福得很,这是梦想不到的事。”今年72岁的郭俊辉是南千户村六组村民,说到幸福湾敬老服务中心激动不已,“这是他们自掏腰包为村上老人服务,我要给他们点个赞!”

      “敬老院是好地方,全村老人尽欢颜,初一十五来聚餐,饺子油饼花样鲜。集体生日真浪漫,歌舞助兴赛神仙,不为吃饭图团圆,坐在一起心里欢。”今年69岁的付慧芳是南千户村五组村民。她年轻时就热爱文艺,喜欢唱戏,常把幸福湾敬老服务中心里的事编成顺口溜说给大家听。

      76岁的村民肖忠孝也是幸福湾敬老服务中心的常客,最让他感动的除了这里免费为本村老人提供饭食和老朋友相聚的场所外,肖健康、王玲夫妻是打心底尊老敬老。村上有老人不方便行动,他们就将饭菜送去;有时别村的老人来凑热闹,他们也会热情相待。

      老人对幸福湾敬老服务中心的赞许,都是肖健康、王玲夫妇一点一滴干出来的。而在创办之初,他们也遭受过不少困难和非议。

      由于开业第一天他们为老人们准备的是“十全席”,鸡鸭鱼样样都有,后来变成了饺子、面条、油饼,不明真相的老人们认为开办敬老中心是政府拨了款的,饭菜质量下降,肖健康和王玲肯定贪污了。有的老人现场就开骂,气得王玲只好躲在屋子里哭,哭完还得摸了眼泪继续给老人服务。

      今年6月,王玲在部队服役的儿子突发疾病,腿上长了瘤子急需手术。儿子担心母亲来部队看望,耽误了给村上老人做饭,就一直瞒着没给家里说。直到手术做完,部队上的指导员给家里打电话,王玲才知道。夫妻二人准备去山东的看望儿子,又被儿子劝阻下来。

      随着时间推移,肖健康、王玲夫妇自费为村上老人谋福利被大家所知,老人们也开始为他们着想,不时有老人将家里种的菜拿一些给幸福湾敬老服务中心,表示一点心意。

      如今每逢初一、十五,天不亮就有老人拿着小马扎坐在敬老中心门口排队。看着这些需要照料的老人,王玲就在心里暗下决心,有再大的困难,受再多的委屈也要坚持下来。

      夏季农忙结束,肖健康准备去宁夏打工来贴补家用。“我在外面打工一个月,就够村上老人吃上两个月。”肖健康算着一笔账,每个月敬老中心为约200名老人提供饭食两次,每次食材花费500至600元。他在外面多干点,村上的老人就能吃得好一点。

      其实摆在肖健康、王玲夫妇面前的,不只资金紧张这一个问题。去年他们所在的南千户村从周至县划到西安高新区管辖,敬老中心办理正式注册手续遇到了麻烦。王玲最想办的就是“民办非企业法人”,否则有爱心企业对敬老服务中心捐款,她就无法接收。

      年轻人多回家陪伴孝亲敬老渐成风尚

      幸福湾敬老服务中心开办快一年了,运行越来越平稳,肖健康和王玲的心也渐渐放下来。在周至县,几乎与他们同一时间在村里开办敬老中心的一共有四家,现在仅剩他们这一家。关门的三家中有的因为用地问题,有的因为收费,老人渐渐不愿意去了。

      王玲坦言她也曾考虑过象征性每次收老人一元钱来缓解经济问题,但这一提议立即遭到丈夫的反对,两人私下也没少拌过嘴。

      “我们平时在外面打工,家里老娘被照顾得好,我们打心底里感激。”同村47岁的宫应超在西安给工地开塔吊,说到村里的敬老中心,连连称赞。

      肖健康、王玲夫妇的善举被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现在宫应超只要一有空就会赶回来陪老母亲。每次还不忘给幸福湾敬老服务中心捐上50、100元。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的前一天,肖健康、王玲夫妇就要去镇上采购食材,当天凌晨4点,他俩就要起床准备。村主任媳妇焦小环把这些不易都看在眼里,敬老服务中心开业的第二个月,逢初一、十五她就来帮忙,一直坚持到现在。如今村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天不亮就来帮着洗菜、和面、端饭、洗碗。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人人都敬老,社会更美好。”敬老服务中心墙上的标语温暖又有力度,既提醒着肖健康、王玲夫妇,又时刻提示大家都要尊老敬老。

      在他们的影响下,村上喜欢跳广场舞的中年大妈每次都要来为老人表演;千户村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们会定期来服务;西安集贤中博医院的医生每次来都会为老人免费测量血糖、血压;邻居愿意把自家宅基地捐出来,帮助他们扩大面积;周边村子的人听说这里办了敬老服务中心,时不时就会来参观学习……

      肖健康和王玲夫妇看到这些变化,更坚定了他们办下去的决心,立志探索出一种农村养老的新模式,让更多农村老人老有所依。

    更多
     198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4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新闻电话:029-63903896 / 029-63903887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二环南路东段38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手机举报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各界新闻网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70/029-63903877     法律顾问:郑军新律师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