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9 07:57:43
□ 记者 唐冰
进入戏曲行业,李迎说“自己是误打误撞”,但一路走来,成绩证明她确实是属于干这一行的。
“我小时候比较活泼好动,做戏剧服装生意的爷爷就和家里人商量,让我试着学戏曲,没想到这一学就成了职业。”李迎笑着说。
2002年,“西北五省秦腔最高学府”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招收第9期演员训练班学生,13岁的李迎经过三次专业课考试和文化课筛选,从上千报考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被录取的100名成绩优异学生之一,她的秦腔之路由此开启。
从最初的跑龙套、当群众演员到如今演女主角,这期间,李迎经历了无数次摸爬滚打和坚持不懈,从以前注重“手眼身法步”到现在更懂得角色的内心世界,她说自己这才渐渐懂得了秦腔“这出戏”。
青春版《杨门女将》《迟开的玫瑰》《再续红梅缘》《诗圣杜甫》《狸猫换太子》……从艺至今,李迎演过很多剧目和不同角色,要说自己最喜欢的,还要数在《迟开的玫瑰》中扮演的乔雪梅,“这个人物的演绎难度也是最大的。
李迎所说的难,是对人物重新塑造、演绎和超越的难。
“作为省戏曲研究院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榜首,《迟开的玫瑰》由以李梅院长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共同演绎,创演至今已演了上千场,创造了一个历史性辉煌时期。”李迎介绍说,2016年,院里决定把这部精品剧目继续传承下去,由年轻人再次重新演绎,并把这部剧目分到了自己所在的小梅花秦腔团。
当接到被选中饰演乔雪梅的消息时,激动、高兴、忐忑和压力顿时涌上她的心头。“这部戏的唱腔量非常大,加之又是眉户现代戏,对一个年轻演员来说挑战很大。”李迎说,这也是毕业后第一次演出的现代戏。
没有古典戏的程式动作和水袖马鞭来帮助完成人物刻画,脚底下到底是古典戏的圆场台步,还是像平时生活中的大步行走?如何做到既不丢了现代戏的舞台表演感觉,又不像古典人物那样拿腔拿调?关于人物“度的把握”,李迎琢磨了很久。
“有一场是乔雪梅买完菜提着菜篮出场,当时的情绪应该是欢快轻盈的,脚下走路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可我刚出场走了几步,导演就说‘回去,重新走’。”
反复四次之后,导演急了:“这个出场可不行,不像二十岁的雪梅,倒像是四十多岁的卖菜阿姨。”当整个练功场同事都看着“乔雪梅”时,李迎顿时感到手足无措。
“我就在心里一遍遍给自己打气。”就这样,那个出场在练了十几遍后,终于获得了导演肯定。几个月的辛苦排练,导演不厌其烦的解说,师父面对面地传授,李迎主演的《迟开的玫瑰》作为2017年贺岁剧目,在与观众见面后得到了肯定。
“演绎乔雪梅这个角色的过程很苦很累,她让我对戏曲表演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让我的表演更加成熟和自信,对我之后所塑造人物都有了极大启发和借鉴。我要感谢乔雪梅。”
今年9月,青年秦腔演员李迎将迎来30岁生日。步入而立之年的她,已经是国家三级演员、陕西省“百优人才”,多次被评为省直机关优秀青年,不久前还摘得了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新人配角奖”。
“秦腔陪伴了我的整个少年时代,直至现在甚至将来。我的汗水、泪水、开心、难过和整个青春都献给了她,她就像我的亲人一样,与我的生命永远也不可分割。”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秦腔演员,李迎说,传承和发展秦腔是自己必须要扛起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攀登者。
2019-04-11 08:33:15
4月10日,西安市碑林区友谊小学师生来到关中民俗博物院开展研学活动,参观明清关中古居,感受关中“三雕”、影壁、楹联等民俗文化蕴含的美好寓意。图为学生们在民居门外诵读《三字经》。
记者 原登荣 摄影报道
2019-02-20 08:53:31
2月19日,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举行元宵佳节赏唐灯猜灯谜活动。在广场东西两侧设置的祈福墙上,悬挂着多组灯谜纸条,市民及游客在参与猜灯谜活动时,还可以在黄颜色小纸条上写下新年愿望,挂在祈福墙上。
记者 杜静波 摄影报道
2019-02-13 08:30:46
2月12日晚,西安市广仁寺举行“西安年·最中国”新春吉祥祈福灯会,万余名各界群众共同点亮万盏酥油灯,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记者 杜静波 摄影报道
2018-12-17 15:00:58
2018年12月15日16日晚,话剧《柳青》作为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之一,在西安灞桥区庆华文化宫进行展演。
据了解,话剧《柳青》已被陕西文化和旅游厅推荐代表陕西省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角逐第十六届文华大奖。也是陕西的唯一一部文艺入选作品。
话剧《柳青》讲述了作家柳青为了创作反映农业合作化时期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毅然放弃大城市优渥的生活条件,并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举家搬迁到长安县皇甫村,一住就是十四年。
该剧剧情设计紧凑巧妙,人物形象塑造饱满,语言鲜活风趣,生动展示了柳青作为作家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抒写的高尚情操。(记者 张晶)
2018-12-06 10:11:58
□记者 张晶 文/图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雷湛说,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国史、方志、家谱成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厦的块垒基石,也形成了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方志文化。
12月3日,进入第二届“坚定文化自信讲好陕西故事”决赛的22名选手,通过声情并茂、真挚感人地讲述历史故事、革命故事和陕西人的圆梦故事等展开角逐。使地方志用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广为传播,彰显了陕西地域文化特色,凝聚了陕西力量,传播了陕西声音。
传承中华血脉展现历史智慧
“讲到周秦汉唐总是使人热血沸腾,张骞出使西域,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选手用丰富的想象力,加上了很多的细节,让张骞这样一个伟大的英雄人物,展示出了有血有肉、可亲可敬、非常人性的那一面,这个故事就讲得非常成功。”评委李令福点评汉中王苗所讲述的张骞故事时说。
“一提到张骞就使我热血沸腾。”王苗激动地说,我觉得所有伟大的人物,交汇着时空,相隔千年依旧有回声。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三秦大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人类在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百万年以前。
这一片土地见证了蓝田猿人、半坡人等史前文明,同时也承载了周的诗乐典章、秦的巍巍法度、汉的制度风骨、唐的胸襟气韵……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1180年。
城墙见证了中国人最早走向世界的勇气。“古迹是死的,但是故事是活的。”来自西安的选手朱媛把自己比作新一代城墙人,把城墙的故事讲好,是她的使命。
讲好陕西故事,就是要继承好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守护好中华文明的根脉和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让历经千载的中华优秀文化放射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
“李邦婧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扎根基层的优秀共产党人的代表!”评委姚文琦点评咸阳市选手程敏所讲述的四十六年老支书李邦婧的故事时说,我们现在依旧要学习他这种理想担当、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精神。
李邦婧曾经说,不拔村上的穷根,誓不回头。“李邦婧一生的贡献,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念共产党的好。他的身上体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本色。”姚文琦说,李邦婧为基层干部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陕西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地方,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和非凡的意义。中共中央在陕北战斗、生活13个春秋,为陕西留下了延安、洛川、照金等革命旧址,创造出了时至今日仍有伟大现实意义的延安精神。
把一切心血和智慧都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刘林圃,创办《共进》杂志,呼吁民众觉醒的杨钟健……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得以弘扬,让红色基因得以传承,让红色资源得以利用,更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
讲好陕西故事发挥示范作用
讲好陕西故事,技巧反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能够切实挖掘到人物直戳人心的力量。
来自榆林的选手梁欢,讲述了大夫路生梅在佳县默默奉献一生的故事,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梁欢说,除了英雄楷模,我们也需要关注身边的“小人物”的故事。
在陕西高速发展的大道上,也离不开这些在基层默默奉献、脱贫清障的基层人员,讲好陕西故事,就是要发挥“时代楷模”“三秦楷模”“中国好人”的示范作用。
当身穿深蓝色航天工作服的胡红亮开始讲述中国固体火箭开创者杨南生的故事时,场内鸦雀无声,随着杨南生一生的曲折和奉献,观众的心也被他牵动着。
评委孙宏亮点评时,第一句便说“请接受我诚挚的敬意,你所代表的航天人,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孙宏亮说,改革开放40年来,岁月静好,今天国家昌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不能忘了默默奉献、承担压力的科学家。感谢他们!
胡红亮说,中国的航天事业并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故事。希望能够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年轻人多听一些这样的故事。
雷湛介绍说,今年的活动相比去年来说,更加地深入基层。让地方志从书库里走出来,从书架上走下来,深入到农村、工厂、社区、街道、学校、机关,使陕西故事、陕西能量深入人心。坚定文化自信,讲好陕西故事,就是要讲出陕西人的心愿与梦想,陕西人的梦圆了,陕西的梦也就圆了。
讲好陕西故事,就是要传承历史、继承文化、延续文明,就是要弘扬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传统文化,弘扬理想崇高、信念坚定的革命文化,弘扬美丽新陕西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立足当下、服务社会、开拓未来,全面展示陕西大地历史与现代的共融共生,全面展示陕西形象,释放陕西元素,谱写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