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5 08:53:53
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张天伟于近日创作完成了秦始皇一号铜车马风筝骨架,这一动态风筝通过竹条巧妙绑扎,借助灵巧的传动装置让铜车马“复活”起来。
据81岁的张天伟介绍,秦始皇一号铜车马风筝长70厘米,宽50厘米,高52厘米,可风力和电力两用带动铜车马。当启动开关,静态的铜车马风筝可转为动态,铜车马风筝的驭手紧握缰绳上下挥舞,四匹马交替扬蹄,车轮均速旋转,车上还配有弓弩可弹射。
据了解,此次张天伟创作的秦始皇一号铜车马风筝是他继2004年创作的秦始皇二号铜车马风筝、2008年创作的秦始皇万里长城风筝后又一力作,仅竹条就用去800多根,绑扎点达2000多个,前后经历了5年时间创作完成。
黄亚平 摄影报道
2019-03-22 15:11:13
李明见:1974年入伍,1977年8月提干,任新疆军区陆军四师高炮团新闻宣传干事,1983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事部政治处任新闻干事,少校军衔。1988年底专业至汉中日报社任主任。
2014年荣获中国记者协会颁发的"从事新闻工作30年荣誉奖章",1995年荣获陕西省模范军转干部,1997年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2019-03-04 08:49:43
作者简介:张蕊(女),无党派人士,西安市雁塔区政协委员,陕西大秦工笔画院院长。她在父亲张志平先生的艺术熏陶之下,12岁开始学习工笔画,数十年笔耕不辍,艺术造诣深蕴心底,流露毫端。
2019-02-25 08:40:42
□赵婧文/图
“秦腔就是我的命。”说这话的人叫张百宁,跟秦腔打了半辈子交道,三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他画上了演出“休止符”。2月19日,坚强的他,与西安市未央区秦腔爱好者协会老伙计们一起,迎来了自己重获新生后的首场秦腔文艺演出。
在西安市未央区联合社区“迎新春慰问老干部”文艺演出现场,秦腔爱好者张新利刚唱完一段《夺锦楼》,就赶忙搭手施礼介绍道:“唱戏离不开乐队,张百宁老师才是秦腔爱好者协会的灵魂人物。”她指向舞台下方的乐队中,一位身穿棕色外套、身材消瘦的老人。只见老人神情专注,左手操琴右手拉弦,琴音转承启合、高潮迭起,令在场观众叫好连连。
演出结束后,今年61岁的张百宁讲述了自己与秦腔的故事。他自小酷爱秦腔,靠着自学的板胡琴艺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文艺积极分子。虽然后来为了生计投身建筑业,可心中始终有个“秦腔梦”。
为了提升板胡技艺,30多岁的张百宁,拜师秦腔板胡泰斗王东生门下。
“八年前,我们只是一个自乐班。”张百宁说,因为常在公园练习板胡,引来“知音”无数。2012年西安市未央区秦腔爱好者协会成立,2014年一举夺得陕西自乐班大赛西安赛区冠军。在张百宁带领团队唱出名堂的同时,协会也收获了一批忠实票友。
在一切渐入佳境的时候,不幸降临到张百宁身上。三年前,他患上了食道癌,协会一切演出活动被迫停止。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张百宁从未放弃过“秦腔梦”,他总是随身带着录好的秦腔乐曲,病痛难耐时听听,爱好让他多了几分战胜病魔的勇气。
随着病情渐渐好转,张百宁再次回到他思念已久的舞台。最近,他正忙于挖掘和整理秦腔曲牌,希望凭借自己的微薄之力,将秦腔艺术传承下去。
2019-02-14 17:29:35
2月14日,米脂县窑洞古城挂满了各类摄影照片,引得游人驻足观看,拍照留念。这是米脂县举办第二届窑洞古城国际摄影展。来自国内外近5000幅摄影作品在米脂县窑洞古城集中展出。此次展览将从农历正月初十持续至正月十五,所有群众均可免费观看。
米脂县窑洞古城摄影展共分为七个展区,有100余个摄影专题展,其中,国外摄影展有5个。参展作品内容涉及民俗、风光、建筑、人物、宗教等,表现形式横跨胶片、数码、手机整个摄影发展史。参展者中有8、9岁的小学生也有80岁的白发老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于文国、长期致力于人类文化学研究的国家一级摄影师柏雨果、国际上声名鹊起的著名摄影大师郭红营、获《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一等奖的尹永宏等著名摄影家也在这里举办了个人摄影作品专题展。
“这次展览,横向覆盖从国际到国内,纵向由国家级到县区级的联展、个展立体呈现,是全国春节期间规模最大的摄影展。”摄影人赵鹏飞说。
据悉,在展览期间,还将组织米脂窑洞古城建筑文化和米脂民俗表演采风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将赴米脂窑洞古城、杨家沟红色旅游景区等地对米脂大秧歌、唢呐演奏、陕北说书、传统打铁、打干炉、转“九曲”、猜灯谜,以及非遗项目“铁水打花”等民俗活动和场景进行拍摄创作。
米脂窑洞古城位于米脂县城东南,总占地面积达2.4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北宋初年,后经历朝修缮扩建,是一座逾越了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整个古城山环水抱,两山俯瞰,符合传统聚落选址的风水学说。古城以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为主骨架,儒学巷、石坡和寺口巷等十三条小巷分布于大街两侧,构成形若凤凰单展翅的“两山围三水、四街串古韵”的整体格局。中央美院靳之林教授称誉古城为“中华民族之魂宝”。(杜银宝)
2019-02-14 08:26:27
2月13日,2019榆林市“迎新春”摄影作品展开展,这次展览是“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文化活动之一。榆林市副市长杨东明、市政协副主席贾正兰等出席开展仪式。
此次摄影作品展在全市范围内征集了1200多幅摄影作品,经过认真评审,精选150幅优秀作品进行展出。作品内容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百姓生活、民俗民风为主,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集中反映了历史文化名城榆林改革开放发展变化走过的辉煌历程,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振奋和美的享受。
记者 高三宝 摄影报道
2019-02-11 16:55:08
纽约联合国总部的联合国大会会议厅8日晚喜气洋洋,苏州交响乐团的中国新年音乐会在这里举行,将中国农历新年的喜悦和祝福传递给联合国官员及各国使节,也让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春节过得更有年味。
更多2019-01-23 08:35:12
当日,在哈尔滨太阳岛雪博会园区进行的太阳岛首届国际艺术精英雪雕邀请赛进入第二天。选手们努力创作的身影融入蓝天、阳光、白云和白雪构成的美丽画卷中。
更多2019-01-23 08:34:58
1月22日,猪年艺术装置展在上海新天地正式亮相。作为上海的城市名片与文化地标之一,上海新天地每逢农历新年都会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以生肖形象为主题创作别致的新春艺术装置,深受沪上民众的喜爱。
2019-01-23 08:32:16
1月22日,书法家在活动现场写“福”字。 当日,“同心同书·祖国新春好”书法文化惠民——送万福进万家系列活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书法家们挥毫泼墨,为辛勤工作在一线的职工群众传递美好的新春祝福。
更多2019-01-21 09:05:33
□郝静 文/图
1月16日,农历腊月十一。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2019年咸阳老年“春晚”在咸阳市大秦剧院上演,来自咸阳市老年大学的学员们尽情展示新时代“银发一族”的风采与魅力。
当天的咸阳市虽然阳光明媚,却依然寒气逼人。走进演播大厅,“金猪送福春满咸阳”字样十分抢眼。演员们不畏严寒,画着精致的妆容,早早来到剧院,彩排节目、调试音乐、核对台词……现场一派忙碌景象。
下午二点三十分,晚会在舞蹈《欢天喜地幸福年》中拉开序幕。这台涵盖歌舞、朗诵、器乐演奏、舞台瑜伽、时装模特等多种表现形式的文艺盛宴,将观众带入了激情洋溢的欢乐气氛中。
舞蹈《秦川情》跳出了农民丰收的喜悦,也跳出了军民一家亲的和谐景象。舞蹈中老太太的扮演者岳勇是咸阳市老年大学舞蹈四(一)班学员,今年已经60岁了。岳勇说,虽然自己已经参加过三届老年“春晚”,可演绎这种具有丰富剧情的舞蹈还是第一次,每次参加“春晚”都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
咸阳市老年“春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四届,拥有大批忠实观众。咸阳市委老干部工作局局长张兴发介绍说:“老年‘春晚’自举办以来,热度一直不减,它不仅是一台晚会,更是全社会尊老敬老,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具体体现。”
今年登上老年“春晚”舞台的共有25个节目,是组办单位从参加咸阳市老年大学教学成果汇报演出的128个节目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整场晚会持续近3个小时。晚会特别邀请著名歌唱家、全国孝行天下百城巡演公益形象大使于丽娜倾情献唱。
“为了上‘春晚’,大伙可没少费劲。”西橡分校区舞蹈班班长霍凤侠说,她所在的班级有学员30多人,平均年龄63岁,当天她们表演了舞蹈《沂蒙颂》,姐妹们为此准备了二个多月。
据咸阳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老年大学副校长张建国介绍,随着咸阳市老年“春晚”知名度不断扩大,学员们上台展示学习成果的积极性持续高涨。特别是经过十六运千人同跳广场舞的锻炼,学员应对大场面的能力明显增强,海选报名人数今年实现了新的递增。
面对近几年老年大学入学难问题,张建国说:“明年咸阳市老年大学将大力发展分校及校外辅导站,让更多老年人就近学习、就近参加活动、就近享受服务,让文化养老得到长足发展。”
晚会现场还表彰了咸阳市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
2019-01-21 09:01:46
1月20日,由多名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演绎的《激情冰雪》MV在北京发布,2019年北京体育大学万名师生服务北京2022冬奥会启动仪式也在现场举行。
2019-01-17 08:56:29
1月16日,在西安市高新区唐延路一家酒店内,50多位自发组织的居民相聚在一起,载歌载舞,迎接即将到来的农历新春佳节。这50多位表演者都是中老年人,年龄最大的80岁,他们2016年成立了艺术团。记者 张晶摄影报道
2019-01-16 08:55:12
□ 记者 张继东
沉静淡泊,儒雅谦和。古稀之年的贾德宇,是一位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烙印,卓尔不群的书画篆刻名家。
贾德宇出身书香门第,8岁便与金石结缘。
1981年,他的篆刻研究专著《秦汉瓦当印谱》在香港出版,一时轰动三秦,饮誉海内外。
2004年,一部充分体现了秦汉风格的《贾德宇书法篆刻集》问世,给陕西书坛印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2014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历练,《贾德宇书法篆刻作品集》出版,作品呈现出的清新纯美、古朴拙厚、灵动自然的意境,不仅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感,更显示出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自甘淡泊的创作精神。特殊的文化背景、丰厚的学养,以及精到的艺术功力,使贾德宇在陕西书坛画界有着独特的影响力。贾平凹先生说,贾氏与石头有缘。并对贾德宇有了“德以金石开天宇”的评价。
贾德宇祖籍河北束鹿,其父贾若萍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乐善好施的实业家,书画造诣高深。抗战时期任西安河北同乡会会长,因资助同乡国画大师赵望云先生而在西安创办《雍华图文杂志》,并聘赵望云任主编,黄胄任编辑,一时传为佳话。贾德宇自幼就接触到赵望云、黄胄、方济众、尹瘦石、张汀、康师尧等一批艺术大家。在浓郁的文化氛围的熏染下,他从8岁开始就走上了艺术之路。他下过乡、做过工、教过书,担任过陕西宾馆副总经理、省级领导的秘书、西安市政府机关事务局副局长,却始终没有放弃过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贾德宇少年时期就研习书画、摆弄印石。家中丰富的藏书和名人字画让他如鱼得水,父亲和艺术大家的谆谆教诲更使他受益匪浅。这一时期对他日后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80年前后,他在茂陵工作多年,在研习书法篆刻的同时,帝王陵墓前古朴拙厚、雄浑博大、精美绝伦的石雕、汉画像砖、青铜器、陶器、瓦当撼动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不知多少次地流连忘返于这些碑刻石雕前,尽情感受和吮吸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贾德宇回到省城西安工作后,特别是当选省青联第七届常委和陕西宾馆副总经理之后,接触到了很多社会贤达,极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他博览众长,倾心汲取艺术营养和做人之道,艺术生涯进入快速上升期。
他工作之余,深居简出,醉心书法,痴迷篆刻。一间斗室,一张书案,一堆精致朴拙的印石,小巧的刻刀,胭红的印泥,纤细的狼毫,构成了他神奇独特的世界。
他在方寸之间,踽踽独行,耕耘收获,放飞理想,用刻刀赋予了这些石头鲜活的生命,他先后创作刻制的印钮和篆刻不下万方。由于工作原因,他曾为数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界名流及中外友人治过印,颇受好评。
2004年春,为了纪念其父贾若萍先生诞辰100周年,集中反映贾德宇艺术成就的《贾德宇书法篆刻集》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并举行了座谈会,一时好评如潮。
著名国画家、陕西国画院院长苗重安说,贾德宇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汉唐风格和时代精神,作品古朴拙厚,沉雄博大,生动自然。
著名书法理论家、中国书协副主席钟明善评价道,德宇的书法、篆刻作品很好,有功底,那么多的肖形印非常有趣味,富有装饰美感;有些就是石版画,很有特点;文字印既工稳,力度又很强,雄厚丰满,特别是封面所用的那方《美意延年》是杰作,卓然自立;满白纹在铁线朱雀纹的环线装饰下很有趣味,为现代印坛别开生面,可以说展现了盛世精华的感受;圆朱纹印刻得很漂亮,大方耐看,回味无穷。其篆书写出了自己的灵性,很有中国艺术传统文化精神。
著名书法家、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茹桂说,德宇人好、艺术好,他从事政务、事务工作又不放弃艺术是很难得的。他的作品端庄、丰实、秀整、朴拙、大方、灵动不板滞,虚实相间,黑白经营得当,他刻印不是简单的物理上的蛮力,而是力的高级形态于巧劲方面挥就,在其作品中肖形印是一绝,他抓住物态,随物就形,不拘于表象追求一个“韵”字,是突出的审美特点。他在刻苦探索中很有悟性,从不张扬,默默地研究,充分地领会秦汉风范,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之中而不计名利,这是一种正气、正路。
著名书法篆刻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曹伯庸说,德宇的篆刻作品体现出茂密灵秀,书法以甲骨小篆见长,能够把甲骨文写得游刃有余,古朴灵秀,打破了传统领域,如日方中,大有可为!
多年来,他的书画篆刻作品先后参加了中日书画联展、中韩书画交流展、全国名人名家书画邀请展、全国首届现代篆刻展等,并多次获奖。《中国印钮雕刻艺术浅谈》《汉代画像砖艺术》《秦汉瓦当艺术》《肖形印艺术》等有关论文及书画篆刻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报》《民族画报》《艺术世界》,香港《文汇报》《书谱》,美国《华人经济报》等100余家报刊发表。曾先后应邀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交流访问。
2014年,在贾若萍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凝聚贾德宇心血的《贾德宇书法篆刻作品集》由香港雍华出版社出版,成为他半个世纪艺术创作的缩影,也是对其父亲最好的纪念。
纯美的艺术拒绝庸俗,贾德宇60余年的艺术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始终坚守在传统的博大精深中追求创新,不趋合于时尚,走自己的路。无论是他的书法还是篆刻作品都给人一种卓然自立、雍容华贵的感觉。而这种贵气绝非世俗意义上的贵与贱,而是他的特殊身世和文化背景所形成的审美取向。
近年来,贾德宇退而不休,在习书作画篆刻之余,积极为弘扬承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余热。他先后应邀为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北大学等院校师生举办书画专题讲座,为深圳离退休老干部讲授书画技法,为新疆边防官兵和陕北老区群众义务写书法送春联……2016年10月,《贾德宇书法篆刻展》在新加坡举办引起轰动,参观者络绎不绝。
贾德宇说,书画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陕西是汉字的摇篮和书画之乡,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随着“一带一路”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弘扬翰墨风采,用书画讲好陕西故事、西安故事,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是新时代赋予书画家的责任和担当。老骥伏枥,今后自己将继续尽己所能,积极服务社会,将这些年研习书画的心得感悟与大家进行分享,为弘扬和传承书画艺术贡献绵薄之力!
2019-01-14 09:24:06
1月9日,天朗中老年大学举办迎新春文艺汇演。500多名学员代表载歌载舞,喜迎新春,尽情展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幸福生活。
当天的汇演,既是迎新盛会,又是对学员们一学年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示。集体舞《舞动中国》拉开迎新春汇演的序幕。随后的大合唱、秦腔、民族舞、古筝弹奏等表演依次亮相。整场节目精彩纷呈,高潮迭起。郝静 摄影报道
2019-01-14 09:22:05
□ 赵婧 文/图
“当听到同学朗诵到‘延河水啊,宝塔山’,我仿佛看到了延安的父老乡亲,那是我们父辈战斗过的地方,山丹丹花是他们精神所在,此刻我眼晴湿润了。歌曲写的就是我们父辈的经历,也是我们‘保小娃’的心声。”1月8日,谈起创作经历,温琪、刘静平俩位老人如孩童一般快乐。
曾就读于西安市第一保育小学(以下简称“保小”)的温琦与刘静平两位老人,既是少时发小,又是同班同学。正是怀着对父辈的无比思念与崇敬之情,共同创作了歌曲《再唱一首山丹丹花》。
退休后,温琦与刘静平听说陕西老年大学有个延河合唱团,成员大多来自“保小”,为了重温童年红色记忆,俩人欣然加盟。当年的“小娃娃”,如今虽已步入暮年,但依然眷恋那份红色情怀。
2017年,在“保小”建校八十周年前夕,温琦接到合唱团邀请,为“保小”写一首纪念歌词。
怎么才能通过歌曲反映革命岁月、传承红色经典?温琪说:“虽然平时酷爱文学,但填词与文学创作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完全没有作词经验,所以我不断从网上搜寻作词要领,反复琢磨。忽然,我想到了陕北的山丹丹花。”连轴转折腾,他终于一气呵成创作出了《再唱一首山丹丹花》。
“再唱一首山丹丹花/那是黄土地上成长的花/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它/红色的基因传承了它/啊,山丹丹花/摇篮里的保小娃唱着它/你是我心中最艳的花……”拿到歌词后,刘静平激动得彻夜难眠。“这首歌要接地气,就得有陕西特色,要有陕北味儿。”
刘静平伏在钢琴上,边弹边记谱,一首续写红色记忆的动人歌曲就这样诞生了。
创作出了作品,两位老人回到合唱团,轻声哼唱了几遍,一时间,在场老人潸然泪下。想起了自己“马背摇篮上的童年”,耄耋之年的刘玉兰老人眼含热泪说:“就是这首歌,就是这个味儿!”
2018年,在第二届陕西合唱大赛中,延河合唱团凭借这首歌荣获了创新奖。随后不久,他们又来到西安中学深情演唱,校长说:“这是一堂最生动的红色教育课。”
尽管延河合唱团将《再唱一首山丹丹花》练习过上百遍,但每次唱起这首歌,大家的心情依然激动不已。“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歌。”刘静平说。
2019-01-11 10:51:11
一根红绳,经过邢台县晏家屯镇心长村村民巧手加工,通过缠、绕、抽,与配饰、挂饰相粘贴等工序,一个漂亮的中国结就制作而成。进入腊月,这里的中国结饰品迎来加工、销售的忙碌时节,当地村民加紧为客户赶制“如意结”“福字结”“团圆结”“平安结”“吉祥结”等中国结饰品。红彤彤的中国结不仅扮靓了各地春节市场,还让当地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2019-01-03 08:58:02
□ 王振海
醉眼缤纷里抚摸着石壁,
眼前晃动着斑斓的过去。
约好了甘苦一起粘贴,
如今这里是谁家菜畦?
如鼓的急迫、如弦的思绪,
炊烟弥漫了追忆的往昔。
耳边响起那遥远的誓言,
幽谷锁定这孤独的苦凄。
曾经多少次坚定的归零,
清空了却还在链接里。
时间蒸馏了五味七情,
原味储存着温馨的初始。
曾经用繁忙来刻意忘记,
停下来反变得更加清晰。
牵手与背影都印在心底,
欢笑与哭泣已装入履历。
翻半卷字迹,醇绵已如西凤原浆,
看半卷空白,向往恰似秦岭野蜜。
拥一帘真情,淬炼寒暑风雨,
守一舟梦想,承载无尽情意。
收藏起缠绵的往事,
保鲜朝夕的希冀。
几时没有了你的信息,
仍盼着突然接你手机。
愿快乐与如意拥抱着你,
愿我们更加懂得珍惜。
任思念与秦岭一般不移,
任思念与渭水一同绵密。
愿如意伴随着你,
愿幸福陪伴着你。
2019-01-03 08:55:25
□ 袁秋乡
念贻是一个才子,也是一个静静的暖男。
每一次见他,远远地就招手,圆圆的脸上带着满满的笑,明亮温暖,犹如一朵葵花。和念贻同在一家报社供职,相见相遇不是谈工作就是在工作。看起来比较疏离浅淡,实际交流起来,却很轻松容易,没有距离和阻隔感。
记得第一次合作是报社组织参加省直机关举办的记者演讲比赛,让我和念贻写演讲稿。我有点散漫懒惰,仗着自己年长几岁,只是谈了一点意见,然后就一把推给了念贻。
念贻没有一句怨言,表情很严肃,听完领导的要求就加班加点修改稿子去了。后来,领导让我再看一遍。我吃惊地发现,念贻的悟性很高,文字很好,才气中不乏思想,大气中不失激情。不用说,最终拿回了两个奖项。
领导说是我们两个的功劳,我很汗颜。但是也觉得这件事情颇有意思,茫茫人海里,偶遇一个气味相投的“同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就像一只灵兽,在人流里晃荡,不经意间一回身,竟然发现一个自己的同门。只一个眼神,时间和空间瞬间就坍塌了,而且不用多说什么,就明白洁身自好依然是我们的处事态度,文学依然是我们的归宿。点点头心领神会,默默再去做自己的事情。
知道念贻的字写得如同文章一样好看,是在微信上。他时不时发一些自己写的文章、书信、还有小品,大抵都写在特制的花笺上。我太喜欢它们了。经常看着看着,耳边会有隐隐的环佩叮当、一个个衣袂娉婷的佳人。或者,一束束静静开放的梅花、兰花、菊花……原来字可以当画写、当美人画。
与那些专业的书法家不同,念贻之于书法,好像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情怀和审美。汉字在他的眼里不是冰冷的编码符号,而是有温度有情怀的精灵,需要人情人性的滋润和关爱。
后来,我的两个好友先后过生日,思来想去不知道该送什么礼物,太贵了买不起,太便宜又拿不出手。于是就随着自己的性情,给他们写了短短的“打油诗”,聊表祝福。写完了又犯愁,我的字写得那么丑,交给朋友很没有面子,难不成让朋友自己抄写了去?突然灵机一动,何不请念贻抄写在花笺上,诗与字珠联璧合,想起来都是美好的。
于是告诉念贻,他欣然提笔,一遍一遍写了很多张,然后挑出最中意的送给我。那是一张薄薄的纸,朱红的格子、淡淡的花朵,秀丽的字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画面感极强,让人不由得总是想起“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街上多丽人”这样的诗句。
朋友捧在手里,比捧着一束鲜花、见到一个美人还要激动兴奋。不停地感谢我,感动于我有这样的美丽心意和创意,给了他们此生最值得珍藏的纪念和祝福。
礼物不在贵贱,而在心意。他的花笺让我的心意锦上添花,圆满而美丽。这是金钱无法衡量的。我一直很感谢念贻。
念贻因文爱字,爱文更爱字,就有一份痴心和执念贯穿在生活里。工作和生活中,念贻是那种烟酒不沾,言语不多,但是非常有个性和想法的人。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应该拒绝什么。看起来温厚随和,实则坚硬淡定。有人和他聊字说文,他很开心,没有人聊,他会自己和自己独处。常常大家在一起吃饭说话,对于文化历史或者书法作品,念贻口吐莲花,妙语滔滔,话题说到别的,他就无语。
我们一起多次出行,去基层或者其他地方和部门,给通讯员讲课,培养传播人才。闲暇时,别人抓紧这难得的清闲,打麻将喝茶、吹牛聊天,念贻总是静静地独坐一隅,读书或者在写着什么东西。谁看他一眼,他就抬头微笑一下。
古人讲究群处守口,独处守心。但是守住了,往往也就孤独了。有人说他清高,有人说他不合群,但是我觉得这恰恰是他的可贵之处。红尘浩大,人的欲念如风如木,行踪不定,生长生猛,要守住文人的一份真性情和节操,需要强大的内心和自制力,不孤独怎么做得到?
念贻的大幅字我没有见过多少,自己也不懂行,不好说什么。花笺小品却让我爱到不行。觉得它字格簪花,妩媚横溢,怎么看都是那么养眼醉心。常常想象念贻写字的状态,应该是手里犹如拿着一把花瓣,在花笺上随心一撒,疏密有致,穿插飘落。但是,字字落得恰到好处。结构严谨、布局精心,收放自如,艺术的感觉和追求都平心静气地敛藏于画面的枝枝叶叶间。不动声色,却通篇璀璨。
中国的汉字其实就是一种很特殊的画,甚至比画有更多要求。一样的汉字在不同的人手里排列组合,就传达出不同的精气神和品格。所以就有了各种的风骨和气象。念贻的字对于他,就是一个慧心的修行坛场和审美的表达方式。他在花笺小品上的种种尝试和努力,诉说的不仅仅是他对于汉字的理解和表达,更是汉字应该有的一种审美回归和升华。
2018-12-24 11:10:51
近日,西安老年大学举办“笔墨竞风采·诗歌赞芳华”文化周系列活动。活动涵盖书法、绘画、朗诵、摄影等比赛项目,文体、声乐、综合、书画、器乐类五场专题讲座,参与学员1500余人次。据介绍,该校还将于本月底举办摄影展。目前,正面向全体学员征集摄影作品。图为书画比赛中,学员挥毫泼墨,用真草隶篆创精品佳作。
(西安老年大学校办供稿)
2018-12-17 09:10:47
□赵婧文/图
“因幼时持续高烧,不幸罹患小儿麻痹,继而腿部落下终身残疾……”近日,60岁的西安市莲湖区区级非物质文化“女红”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窦淑花忆起往事,坦言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母亲的坚强乐观。最近,她正在为积极申报西安市“女红”肚兜项目传承人做准备。
1977年中学毕业后,因工作分配不顺利,窦淑花曾经在家沉寂过一段时间。母亲鼓励她说:“老天饿不死瞎眼的雀儿,就在家学女红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窦淑花的母亲金玉英继承家传女红技艺,成为西安市西郊油漆厂有名的“巧手媳妇”,针线、裁剪、刺绣、编织,女红功夫样样都是行家里手。“每逢过年最幸福了,爬在床头看她一针一线为我们做棉布新鞋,那是‘妈妈牌’温暖,也是母亲的艺术。”窦淑花笑着说。
从小耳濡目染,窦淑花继承了母亲的好性格和好手艺,在等待工作分配的时间里,她成了母亲最得力的女红助手。全家老小的衣裤鞋袜、街坊邻里办喜事挂的绣花门帘、孩子满月兜肚等,窦淑花件件都学得认真,做得精细。
1979年初,参加工作后的窦淑花没想到,她每天接触的竟是“三转一响”的“大件”缝衣机,“每天看安装师傅们来回操弄,慢慢学会了使用缝纫机。”窦淑花说,虽然缝纫机是个“好帮手”,相较传统手缝针织,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身为人母的她,还是更乐意为家人用手工缝制或编织衣物。“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她口念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说:“过去手工女红虽然慢,样子也拙朴,但每一件都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在窦淑花看来,社会上像她这样会女红的人其实有很多,但真正懂得女红文化的人却寥寥无几。“我国三千多年的农业社会,不仅树立了以农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形成了男耕女织的传统,女子从小学习描花刺绣、纺纱织布、裁衣缝纫等女红活计。常言道:妇女撑起‘半边天’。可以说女红对辉煌的华夏文明起了默默推动作用。故有学者将女红也称为‘母亲艺术’。”虽然自幼受到母亲的影响,对女红技艺抱有浓厚兴趣,但窦淑花坦言,自己深入学习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2012年,退休后的窦淑花拜师女红高手刘惠霞,刘老师从女红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详细分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讲解,让窦淑花感佩不已。退休后拥有了大量闲暇和经济保障,使她得以放心追求年轻时的女红爱好。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开始四处打听,联系名师授课,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泡图书馆查资料、上网交流信息、参加社会活动……窦淑花忙得不亦乐乎。慢慢地,窦淑花把对女红的热爱升级为实践与理论的深度结合。
“女红是一项古老而又传统的文化遗存,只有少数人学习和掌握并不能将其发扬光大,因此,每当掌握了一门新技艺。我都会不遗余力地传授给他人,我想让母亲的艺术代代相传。”怀着传承女红文化的心愿,窦淑花多次跟随刘惠霞老师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大专院校、社区、小学传授女红技艺。由她编纂的小学三至五年级《女红课件》教案,已在西安市庆安小学、西仪社区施教,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至今,回忆起在西安市庆安小学教女红课的情景,还令窦淑花激动不已。她边笑边用手比划着说:“穿针、引线、绣花、包边,这些女红技巧,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他们喜欢叫我‘巧手奶奶’,其实孩子们做得远比我预想中要好,传承女红技艺的未来和希望都在孩子们身上。”
2018-12-13 10:53:58
12月12日,根据省委安排部署,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省委改革办等部门主办的“波澜壮阔三秦华章——陕西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展。
此次展览以“波澜壮阔三秦华章”为主题,分为两个展厅、三个板块、28个单元,共展出500多张照片,全面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聚焦追赶超越目标、践行“五个扎实”要求、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大力发展“三个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记者 杜静波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