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2 09:02:07
□梅墨生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认识了画家封兴昌,也得以欣赏了他的人物和虎画。当我了解到封兴昌这位从三秦大地走来的画家的生活与艺术经历后,深为感动。他那些盈丈的巨幅虎画,竟然是在一个简陋的斗室小桌上完成的,以至于他从来就不能在画幅托裱出来之前,先看到自己耗数月精力时间方可完成的一件件完整的作品。我不能想象,在创作这些逾丈之大的作品时,他是如何去把握其整体关系、如何去调控其宏大复杂的构图与造型的。当我们这些欣赏者轻松地在宽阔的空间里观赏这些巨作时,所看到的画幅竟然构图章法都那么完整,气势宏大。可见封兴昌用心之良苦、用工之精勤、求艺之艰难!
封兴昌1954年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自幼酷爱绘画。他早年的学画经历相当艰苦,土炕与油灯便是他习画的环境。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努力,他考上了西安美术学院。在中国画系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吸吮着艺术营养,认真临摹历代名迹,打下了坚实的造型与技法基础。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剧团搞了一个时期的舞台美术,后调入省群众艺术馆工作至今。多年来,他痴迷于绘画艺术,朝斯夕斯,孜孜以求,不求虚名、不羡近利,默默地进行着自我的艺术探索。迄今,他的生活与创作环境仍然是寒简的,但他穷且益坚,不改其志,逐渐为世人所注目。1995年,封兴昌个展在美国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举办,其作品还获得“中国画创新成就奖”。特别是当《美术》杂志相关慧者意外地发现了他的绘画,主动要为他评介,不能不说是对他艺术创作的有力鼓励和推进。
画虎易俗,因为比较而言,观察它不易,如果脱离生活,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古人有对五代画家厉归真画虎方法的记载:“归真画虎,毛色明润,其视眈眈,有威加百兽之意。尝作棚于山中大木上,下观虎,欲见真态。又或自衣虎皮,跳踯于庭,以思仿其势。”封兴昌爱虎画虎不减于厉归真。他到动物园观察老虎,速写、摄影、录像,悉心记录和研究,积累了不少形象与文字素材。多年来,他不断揣摩老虎的生活习性,卧立跑跃,食眠啸斗,做到了张大千所说的“画一种东西,必须要了解其理、其形、其情”。
积年功深,封兴昌画虎确实不同凡响,其对虎的描绘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他的虎画,采用的是工写结合以工为主的表现手法,绘制工细却不腻滞,描画真实却不匠气。我认为,封兴昌画虎有几点可取:一是他既善表现虎的雄风烈气,如《山谷雄风》《空山虎啸》,又善于表现虎的平静温情,如《息风图》《双虎图》《融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可谓将虎性刚柔两面再现得淋漓尽致;二是他非常重视背景处理,画出了山谷林野的野趣,环境衬托迷离空旷,亦真时幻,匠心独运,与虎相生发,很好地处理了主次详略关系,几乎到了“真境逼而神境生”的程度。如《空山呼啸》的云气处理,便恰扣“啸”之主题,虎虎生风,气象森然;三是他在技法处理上,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前人与时人的虎画中,广泛学习借鉴,化入自己的表现形式中。不难看出,他的画受到了张善孖、高奇峰、刘奎龄、冯大中等人的影响,而又有自发机杼的地方。从表现风格言,其画近似于宋代院画,重视真实再现与刻画细致精微。显而易见,这种意识形式,易流于匠气和俗气,但他较好地表达了个人的审美追求,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僵板甜媚的风习。我想这与他扎实的探索创作精神分不开,也与他长期深入生活、重视观察研究、不慕虚荣有关。他的画制作精细、花费时间长,但他相当程度上注意到了保持画面上的写意效果,并不因制作描绘工细而流于刻露或甜腻,恰恰是能够造成气韵生动、笔墨色韵鲜活的表达,不能不说难能而可贵。特别是《融雪》上那雌雄两只虎的情态,优美感人,实有“虎天下之至猛,于牵制父子、牝牡之情,则虽威而不怒”之意趣。
封兴昌除画虎之外,还善于作人物,兼作花鸟、山水。他的人物画,风格与画虎一致,在视觉形式上亦兼融精微刻画与点写泼厾于一体,置人物于特定背景中,力求衬托映发,适于人物的特性与气质,如《大千世界》一画,便较好地描画出画家张大千的精神风貌与艺术气度。《蒋兆和先生》一画也生动地传写了蒋兆和先生的个性神韵,作为铺垫处理在画面左上角的《流民图》局部,极为妥当地点醒出画面人物的独到气骨与感情关注。画家的笔墨、造型功夫与表现对象结合得浑然天成,显示出一定的才思与艺术功力。《华山对奕图》则描绘出华山的险峻与人物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不同的心理状态,气韵流动,仿佛云生脚底。
纵观封兴昌的画作以工为写,写工结合,线、色、墨、形与构图意匠皆十分着力,开合有度、虚实相间、粗细杂糅,初步建立了自己个性的语言方式。可以预想,经过艺术再锤炼与修养的不断增添,封兴昌的艺术将会更加成熟起来。
当然,他的艺术创作也存在一些不足。窃以为,在整体艺术格境的升华上,画家尚要进行不懈的努力,以期于将这种表现风格进一步完善化。作为一位有志向的画家,其个性风格与独特语言尚需精纯与强化。我想,以画家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与已然崭露的才气,这些是不难于在未来的艺术跋涉中予以弥补的。
封兴昌艺术简介
封兴昌,号天新居士,1954年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现为陕西省艺术馆研究员、陕西省艺术馆美术摄影部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省国画院画家、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多年来,他经常深入乡村、工矿体验生活,走遍了三秦大地的山山水水,师造化,读典籍,深悟中国文化之精髓,创作出了一批优秀国画作品,如《库淑兰》《今生》《雄风》等。1981年应陕西美术出版社之邀,创作《虎啸谷鸣》年画,至今印量已达50多万张,深受人民群众喜爱。1995年,应美国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邀请,成功举办个人中国画作品展,获中国画创新成就奖。其作品先后在《美术》《美术研究》《人民画报》《美术观察》《鉴藏》等美术界权威刊物刊发,出版个人国画作品专辑多部,先后入选《中国画虎名家》《中国当代书画名家陕西卷》《陕西历代名家》《长安当代名家》等画集辞书。
2019-08-05 08:34:24
作者简介:朱秀琴,女,1952年生,退休前曾任渭南市国土资源局局长,2012年进入渭南市老年大学工笔花鸟、写意花鸟专业学习,现为渭南市老年大学书画院会员。
2019-08-05 08:22:33
□魏丹丹文/图
在西安市莲湖区劳动一坊,活跃着一支团队——俏姐妹艺术团,团队成员均由社区退休居民组成,她们一起参加各类演出,一起外出旅游,一起做公益,把晚年生活打点得多姿多彩。
退休生活变得更充实
7月29日晚6时30分左右,天空还飘着蒙蒙细雨,俏姐妹艺术团的队员们陆续到达劳动公园广场。每天晚上7点到9点之间,是她们的训练时间。
晚7时许,当《站着等你三千年》的音乐响起,前一分钟还在说说笑笑的队员们迅速找好站位,跟着节奏一起舞动起来。她们舞步轻盈、配合默契,一袭红色长裙衬托出别样的美丽端庄。
李丽华阿姨已经退休6年了,刚退休时她曾有一段时间无所事事,总是感到生活提不起精神。2018年经朋友介绍,她加入了俏姐妹艺术团,每天训练演出。李丽华家住高新区,每天坐公交车来回需要两个多小时,但她乐此不疲。“不觉得辛苦,我每天都坚持来,感觉一跳起舞什么烦恼都忘了,特别充实,特别健康!”
薛军红2016年就加入到俏姐妹艺术团,家里还有80多岁的父母需要照顾,虽然家务繁忙,但对每天的训练丝毫不懈怠。“其实一开始也没想那么多,就是想出来活动活动,后来发现越练越起劲,身体也越来越好,现在都离不开了呢。”
活跃在各大演出场合
据团长郭丽介绍,俏姐妹艺术团成立于2016年,莲湖区劳动一坊社区为她们提供了专门的舞蹈室,方便学习和排练。
俏姐妹艺术团成立初期,主要成员是社区退休居民,只有五六个人,她们先从跳广场舞、扭秧歌、打腰鼓学起。“很多居民看到,退休了也能拥有如此多彩生活,加入的人越来越多,还吸引了其他社区的居民报名加入,有纺织城的、解放路的、高新区的,现在艺术团人数已经有60多人。”郭丽说。
经过不断学习、摸索,俏姐妹艺术团逐渐增加了民族舞、水兵舞、模特走秀等多种表演形式。四年来,俏姐妹艺术团的演出已经走出社区,在省市区各类活动中展现她们曼妙舞姿。
今年3月,俏姐妹艺术团还走出了国门,赴韩国参加中韩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盛典,她们表演的舞蹈《雪山阿佳》获得团体卓越贡献奖。“我还是第一次走出国门演出,能抱着大奖回来很兴奋。”崔培东阿姨开心地说。这些走出家门的退休女性不仅享受着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还用舞蹈凝聚起满满的正能量。
走到哪跳到哪
除了平时的训练、演出,俏姐妹艺术团还坚持做公益,每周六她们都会参加莲湖区举办的“爱心粥棚”志愿者服务活动。她们洗菜、熬粥、打扫,尽心为环卫工、社区的老年人做早餐。“我们每周六做公益,一般早上四五点就起床了,要保障7点准时让环卫工人喝上热腾腾的粥。”郭翠玲阿姨说。
因为经常在一起排练、演出,队员们的感情愈发深厚。“不管谁病了,大家都去看望;不管谁家有事,大家都去帮忙。”郭丽说,每周大家在一起跳舞、聚餐、聊天,愉快的心情驱逐了退休带来的精神孤独。她还经常组织大家出去旅游,目前已到过青岛、海南、北海,还出境去过泰国、越南。今年6月24日到7月1日,俏姐妹艺术团一起组团去了云南。“我们白天游玩看风景,到了晚上就找个广场一起跳舞,走到哪跳到哪。”贺文阿姨兴奋地说。
据了解,俏姐妹艺术团队员年龄最小的50岁,最年长的已经70多岁了,舞蹈让她们忘了年龄。她们以舞会友、以舞健身,在载歌载舞中演绎着独具女性魅力的“夕阳红”。
2019-07-17 15:46:37
当日,在山西省河津市广播电视台的演播厅里,王凯红将女儿抱到古筝边的椅子上,用一条丝带把她和椅子紧紧绑在一起。灯光渐暗,琴声响起,王凯红默默地退到舞台边守候,一场传统与经典民乐音乐会开始上演。
这个在舞台上弹奏古筝的女孩名叫王文卓,是山西省河津市僧楼镇旭红村人。6岁时的一次意外,使她脊柱损伤造成高位截瘫。王文卓的父母倾尽全力,带着她四处求医,但病情始终没有好转。2017年,坚持读完小学的王文卓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退学回到家中。她在家中看电视、听广播逐渐对音乐产生了兴趣。
河津市一家古筝培训中心的老师被王文卓的坚强和乐观打动,免费让她学习古筝。从此,无论寒冬酷暑,王文卓的父母每天都带着女儿前往离村约20公里的古筝培训中心学琴。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学习,王文卓熟练掌握了古筝的演奏技巧,演奏水平快速提高。2019年,在征求王文卓的意见后,古筝培训中心的老师开始带着她外出演出,参加古筝比赛。在舞台上,王文卓自信精彩的表演打动了到场的每一个观众。
“练习古筝的时候,我会想着自己在舞台上的样子,这令我变得更自信,也帮助我在生活中鼓起勇气。”
2019-07-15 09:08:51
编者按:
柳青是作家的典范,是共产党员的楷模。他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文学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我们向柳青学习什么?什么是柳青精神?怎样向柳青学习?7月13日在北京召开的《柳青画传》出版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7月13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柳青画传》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座谈会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主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何毅亭出席并讲话,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与会者一致认为,《柳青画传》是新时代教育党政干部的一本鲜活的好教材,在目前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是一部优秀读本。大家在发言中,对柳青的人格、风骨、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何毅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学习柳青,我们的视角不应仅局限于他为写作而深入生活的层面,更为重要的是要深入到他身上所集中呈现的不朽的人格、风骨、精神。
柳青曾说过“我的作品不朽,我的人格不朽”,这句话非常具有真理性。他的这个不朽,我认为不仅是文学意义上的、文化意义上的,也是社会意义上的、政治意义上的,再往高里说是我们党初心使命意义上的。这个不朽的精神核心我理解这个就是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刚才大家讲,柳青扎根农村14年引领干部、群众改变了皇甫村的面貌。这个引领站位高,说得好。我们老说政治上站位要高,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场去写人民,去体现人民,歌颂人民,为人民服务。所以柳青坚守信仰的精神内核是人民性,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还有一点就是实事求是,这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有了这两条,他必然是不朽的。《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柳青画传》这三本书所凸现出的柳青坚守信仰、牢记使命的七个精神,必将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最伟大的遗产。柳青精神永垂不朽!我认为这个不朽应该在我们中共中央党校首先得到传承。因此我们决定将《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柳青画传》三本书作为中共中央党校的教学辅助教材,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学柳青”的伟大号召,以学习和广泛阅读这三本书为切入点,用柳青精神研究柳青,用柳青精神学习柳青,真正使柳青的人格风骨精神得到彰显,使习近平总书记要学柳青的伟大号召真正落到实处,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向新的高潮。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我们党的历史上有许多典范,柳青就是一个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榜样。新出版的《柳青画传》具有四个特点和一大亮点:
一、锻铸信仰是本画传的精神基石。《柳青画传》通过简练准确浓墨重彩的史实记叙,阐述了柳青坚守信仰、牢记嘱托,穷其一生的革命和奋斗生涯。
二、人格、风骨、精神是本画传的灵魂。《柳青画传》紧扣“柳青的七个精神”,准确而传神地勾勒出柳青生命历程主线,再现了他的精神襟怀,真实而生动地告诉人们柳青是怎样的一个人,新时代我们学习柳青什么,怎样向柳青学习,怎样做一个高尚的人,怎样做一个人民公仆,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三、真实是本画传的根本。《柳青画传》通过珍贵的图片、生动翔实的事例、准确的文史资料,充分展示出柳青留给人们的丰厚遗产,从而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柳青的人格风骨、精神价值。
四、以文为经,以图为纬,经纬交织,图文互补,构成了这部画传的独特的立体视角语言。《柳青画传》既借鉴了“左图右史”的思路,又创新了叙事模式。
创新是本画传的最大亮点。画传在叙述风格和阐释方式及图片编排上进行了突破和创新。其开篇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我们向柳青学习什么》开门见山、直扑主题,阐明了本画传编写的主旨,开辟了编年叙事与专题介绍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的新路,并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对柳青的生涯进行了简练概括,完整地反映了柳青的生平事迹,清晰地介绍了柳青的光辉业绩,着力展示他的高尚品质和博大胸怀,尽可能让读者全方位地了解柳青伟大的一生。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新时代我们向柳青学习什么?中央党校出版的《柳青画传》从历史、现实、未来的角度,对柳青精神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证、分析和研究,科学地梳理出柳青的七个精神,其核心就是坚守党的信仰,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福祉而奋斗终生。柳青的人格、风骨和精神为共产党人树立了楷模,是共产党员的标杆,为全国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灯塔,指引着人们不断前进。感谢中央党校为全党和社会提供了一个全面、准确地学习柳青的精神范本。
《柳青画传》集中再现了柳青坚守信仰、牢记使命的七个精神。为谁寻路,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为谁铸魂,柳青跳出作家单纯的艺术圈而走进实践的深处,融入农民的生活,挖掘农民的心灵,表达农民的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农民、描绘农民、歌唱农民,为农民号脉、开药方、找出路,真正做到了立足脚下土地,扎根人民群众,真正展示出他为信仰奋斗终生的人格、风骨和精神。
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王秉琦:柳青是我们陕西人的骄傲和自豪。他12岁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4岁字都认不全就啃读《共产党宣言》,20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便开始了穷其一生为坚守信仰而淬火加钢、为理想而坚持不懈矢志奋斗的革命生涯。新中国成立后,柳青毅然决然地离开京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回到家乡陕西,一头扎根皇甫村14年。
柳青留给人们的不仅是他璀璨的文学瑰宝和为写作深入生活的人格魅力,而且还留下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人民作家的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他留下了他那“计利当计天下利、为人当为天下民”的凝魂聚气的高风亮节。他始终把群众的观点、群众的需求、群众的疾苦、群众的向往和共产党人的宗旨深深植根于自己的思想之中,担负在自己的肩头上,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他终生坚守信仰,牢记使命,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以德为民。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以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大无畏襟怀,敢于直面风险挑战,勇于为民请命。他以刮骨疗伤、坚韧不拔、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勇气,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现象作坚决斗争,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永葆青春活力,引领广大干部、群众,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他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为民族铸魂,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福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柳青画传》的出版,全面系统地为党政干部和人民大众回答了新时代我们应该向柳青学习什么这个重要问题,给全党全国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读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副总经理王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党政干部“要学柳青”的伟大号召,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我们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出版了《柳青画传》一书。
我们出版的《柳青画传》,通过丹心铸信仰、投身救亡运动、践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硕果累累耀文坛、肩负使命和人民一道前进、情融百姓心、啬皮与大方、廉洁躬行、保护与担当、为民请命、宁死树党性、奋斗者的襟怀、魂归皇甫、一座不朽的精神灯塔等十四个部分的叙述,其目的和价值在于真正回答好“新时代我们向柳青学什么”。
新时代我们向柳青学习什么?就是要深入学习他坚守信仰、牢记使命,融入百姓关心群众疾苦、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无私捐款的创业精神,牢记宗旨、廉洁躬行、决不拿原则作交易的自律精神,审时度势、公正理性、爱护保护干部的勇于担当精神,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善于作为、为民请命、敢讲真话的大无畏精神,坚守信仰、不惧辱陷、一生无媚骨、宁死树党性的脊梁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人民而歌的献身精神。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范玉刚:这部《柳青画传》的出版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政干部要学柳青伟大号召的具体行动。在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上,总书记和柳青的心是相通的。《柳青画传》用真实而鲜活的人物形象,紧扣柳青坚守信仰、牢记使命的七个精神,告诉人们全面学习柳青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再现了柳青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在今天我们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写在心坎上,落实在行动中。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柳青精神就不仅仅是陕西的还是中国的,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柳青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一座不朽的精神灯塔。
著名文化学者雷涛:柳青不仅为我们留下了经典传世的文学瑰宝,而且还留下了他作为共产党员、人民作家洞察社会的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他那坚守信仰、情融百姓、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福祉而奋斗终生的人格、风骨、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六次号召要学柳青。总书记的伟大号召,使在皇甫村成长起来的郭文麟深受鼓舞。在学习过程中,郭文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由于对柳青那个年代不熟悉,对柳青事迹和精神不了解或了解肤浅,只认为柳青是深入生活的作家,而不了解他坚守信仰的风骨人格精神,加之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学习柳青精神上存在的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于是郭文麟决心把他所知道的柳青、认识的柳青编著成书,把新时代我们向柳青学习什么告诉读者。感谢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以历史的责任心把柳青这段历史和精神奉献给读者,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学习柳青的伟大号召和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提供了好读本、好教材。
2019-07-08 07:56:40
7月2日,“舞动长安”2019西安市全民健身技能大赛雁塔赛区在青龙寺遗址公园开赛。
本次赛事设健身操、武术、太极、综合4大类团体项目,增强了全民健身意识,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发展,让体育融入生活,让健身成为常态,助力雁塔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杨晶 摄影报道
2019-07-04 08:18:26
47岁的韦仕钊自幼学习水书,目前已整理出版了近三百万字的水书译著。
水书是水族的传统文字,记载了水族的天文、地理、民俗、伦理、哲学、美学等文化信息,被称为水族的“百科全书”。
水书是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被称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省三都县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开展水书的抢救和研究工作。三都水书文化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们又被称为水书的守护者,正积极开展水书征集、数字化整理、研制电子书等工作。目前,水书正在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2019-07-01 08:22:54
作者简介:汪明洲,男,教授,1937年生,籍贯江苏南京。退休前曾在长安大学从事地质学科教学与研究工作。退休后,他积极参加休闲文化活动,并在陕西老年大学参加了写意花鸟水墨学习班,2015年经长安大学追梦书画协会推荐,被陕西省老年书画学会接纳为正式会员。
2019-07-01 08:21:36
近日,由西安演艺集团西安话剧院创排的大型原创话剧《柳青》,获得了全国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第十六届文华大奖”。
话剧《柳青》讲述了著名作家柳青为了创作《创业史》,毅然放弃大城市优渥的生活条件,并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举家搬迁到长安县皇甫村,并在此扎根14年潜心创作的故事。这是一部全面展现作家与人民的关系、作家与文学的关系,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据西安话剧院工作人员王雨介绍,从9月开始,话剧《柳青》将进行全国巡演。(魏丹丹)
2019-06-24 09:10:57
作者简介:周祥民,女,1951年生,安徽省六安市人,退休于水利部门,自2011年起在西安老年大学学习绘画,先后跟随段晨老师和李晨喆老师学习国画和素描、色彩课程,作品已多次参展获奖。
2019-06-24 08:16:46
西安老年大学第六届舞蹈大赛暨第四届三秦舞王老年大学海选赛举行
6月20日,西安老年大学第六届舞蹈大赛暨第四届三秦舞王老年大学海选赛在西安广电中心石榴花剧场举行,来自西安老年大学和全市25所分校参赛队伍同台竞技,歌咏新时代,炫舞展风采。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金牡丹奖3个,石榴花奖5个,荷花奖7个,优秀奖11个。
赵婧 摄影报道
2019-06-03 08:08:57
——老年书画家为留守儿童送艺记事
□赵婧文/图
“那些小哥哥、小姐姐家里条件艰苦,爸爸、妈妈要出去打工挣钱,他们要在家里一边干农活一边学习。”5月27日晚,西安市气温骤降,细雨绵绵。66岁的石银萍边向小孙女解释“留守儿童”,边望着窗外担忧。第二天,她要参加陕西省慈善协会星火志愿队到澄城县看望留守儿童的活动。她说,这是自己第一次接触留守儿童群体,很多信息都是从新闻报道中获取的。“无论如何,得去!”
第一次看望既好奇又关切
5月28日清晨,天空中仍飘洒着蒙蒙雨丝。受陕西省慈善协会星火志愿队邀请,来自西安碑林书画研究院、长安重阳画会、尚德书院的8位老年书画家冒雨赶赴渭南市澄城县,为城关第三小学的100多名留守儿童送去一份特殊的儿童节礼物。
尽管天公不作美,却丝毫没有影响老人们的心情。因为他们知道,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正盼望着他们的到来。
澄城县地处渭北旱塬,该县曾经是国定贫困县、革命老区县。近年来,随着当地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这些正在成长期的孩子们,由于长期与双亲或单亲分离,不同程度地造成了童年亲情陪伴的缺失。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当大巴车穿过县城的古徽街,缓缓驶近校门口时,老人们不由惊叹:“校园环境不错啊。”看着崭新的大门和整齐的校舍,坐在石银萍身后的蒲丽珍不禁疑惑道:“不知道孩子们学习的软件条件怎么样,往常怎么过儿童节,文娱活动丰不丰富?”和石银萍一样,蒲丽珍也是第一次来看望留守儿童,既好奇又关切。
敞开心扉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当老人们走进城关三小的留守儿童关怀室,孩子们正安静地坐在那里等待。也许是初次见面,孩子们对面前的爷爷奶奶还略显生疏,双手叠放在桌前,上身挺得笔直,端端正正坐着。“现在的孩子哪会皴脸啊,小脸蛋准让大人给抹得光滑细腻。”看到几个孩子皴红的小脸,蒲丽珍心疼地说。
“你叫什么名字?”“我叫小君。”……老人跟孩子们聊着天,慢慢热络起来,他们搂起身边的孩子拍照、折纸鹤,开心地玩起来。孩子们也从一开始的沉默寡言,逐渐敞开了心扉,跟爷爷奶奶们说起自己家里的情况。一番互动交流后,老人们了解了这群孩子心底的隐痛。“因为爸爸妈妈离婚了,我现在和爸爸在一起生活。”“我爸爸去外地打工了,留下我和妈妈在家,一年才能和爸爸见上一面。”听着孩子们的一言一语,石银萍心里一阵酸楚。
同行的余小白问孩子们,以前是怎么过六一儿童节的。看到大家羞赧地摇着小脑袋,余小白陷入了沉默。她随手翻出手机里6岁孙女排练节目的视频,跟同伴们说,大城市的孩子们正在演英文话剧,而这些二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学过英语。
挥毫泼墨寄语美好未来
畅聊一个多小时后,活动切入正题。老人与孩子们已经彼此熟悉信任。余小白拉着孩子们的手走进活动室,准备为孩子们变“魔术”。65岁的她最擅长国画,能在15分钟内,创作出一幅明艳生动的牡丹争艳图。听说余奶奶会用毛笔变出牡丹花,孩子们一圈又一圈地围着她,睁大眼睛张望。“这些是变花的神笔,这些是变花的颜料。”余小白举起包里的工具向孩子们一一介绍。“哇,就像神笔马良一样。”孩子们兴奋地涨红了笑脸。
站在余小白旁边的郑道欣不甘示弱。吆喝着“快来看爷爷给你们写字啦。”几个孩子闻声“哗啦”围了过去。隶书、楷书、行书、篆书,79岁的郑道欣一边展示着不同字体,一边教孩子们辨认。遇到学过的汉字,孩子们总要雀跃一番,像是考试得了满分。“国学艺术就是我们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希望他们能在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中陶冶情操。”郑道欣笑着说。
“也许一颗艺术的种子,就因为这些爷爷、奶奶的一次到访而生根发芽了。”城关三小校长郭莉说,她希望学校的留守儿童能经常接触到来自城市的老人,不仅能帮助他们增长见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缺失的陪伴。
老人们挥毫泼墨两个多小时,到了依依惜别的时刻,孩子们拉着老人的手迟迟不愿松开。“爷爷奶奶,你们还会来吗?”面对孩子们的不舍与期盼,老人们也向孩子们深情承诺:“放心吧,会来的。爷爷奶奶想你们,咱们下回再见!”
2019-04-22 08:21:08
作者简介:曹萍,女,1945年生,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退休职工,中国科学院书画家协会会员。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老年大学学习绘画20余年,创作的作品多次参加中科院、陕西省、西安市举办的书画展,并屡获殊荣。
2019-04-08 07:51:28
作者简介:
李佑国,1940年生,浙江龙泉人。中国科学院书画家协会会员、西安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书画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诗词协会会长。有20多幅国画作品参加了全国和省市级画展,其中部分作品获奖并出版,如《金鸡鸣春》《雄鸡报春》《太白吟诗》《曹操观沧海》《太白邀月》等。
2019-03-29 08:23:03
3月28日,观众在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参观。 当日,作为西藏百万农奴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见证,近1年筹备修建的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在拉萨开馆。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更多2019-03-28 08:35:56
唐让帝惠陵位于蒲城县西北四公里处的桥陵镇三合村,陵主李宪原名李成器,是武则天的嫡孙,唐睿宗李旦的长子,肃明皇后所生。惠陵是唐玄宗长兄李宪和恭皇后的合葬墓,当地俗称“让冢”。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被发掘的唐帝王陵墓。
陵前有青色大石壁一通,上书“唐让帝惠陵”五个隶书大字,为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书。陵前原有华表一对,天马一对,石狮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等多件石刻。其精雕细刻,造型美观,是盛唐时期石刻艺术中的珍品,现仅存华表柱身残件。惠陵的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及墓室的墙壁上均绘有颜色鲜艳、线条流畅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主要反映当时的宫廷生活。墓道内东西两壁各绘飞人图、出行图、青龙图、白虎图等,这样大面幅的壁画是唐代壁画中罕见的,且保存尚好。
惠陵出土文物约860余件组,主要为各类彩陶俑,出土陶俑特点是形体较大,其中天王俑高达1.6米,大立俑约高0.74米,立马近0.7米,立骆驼0.8米以上。另外,还出土了哀册残片、银饰、琉璃串珠、残玉器以及铜马器等。惠陵博物馆占地面积45亩。共有壁画陈列室、沙盘模型陈列室,出土文物陈列室、放映室、碑石陈列区以及惠陵地宫六个部分。惠陵博物馆于2017年8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