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4 09:40:25
近年来,陕西各级工会加强职工书屋建设,营造“书香工会”,使职工书屋成为“维护职工权益、丰富职工生活、提高职工素质”的“精神家园”。目前陕西已建成全总命名的职工书屋371家、陕西省职工书屋示范点407家,服务企事业单位、机关社区职工。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2020-01-06 09:05:05
□魏丹丹 文/图
“这幅水彩画不错!”近日,秦生贤迎新年书画展在西安市雁塔区漳浒寨街道日化社区书画室举行,参观者络绎不绝,大家都放慢脚步,仰着头细细地品味墙上悬挂的作品。这是日化社区73岁的退休居民秦生贤第一次举办个人书画展,展出了他从20岁到70岁之间创作的书法、素描画、油画、水彩画等作品150多幅,吸引了不少退休老同事、书画爱好者前来参观。
从小酷爱书画
“我的祖父、父母都喜欢书法。我最开始临摹颜体,12岁时学习写隶书。”受家庭影响,秦生贤从小酷爱书画,几十年来从未停止学习与创作。“年轻的时候要工作,虽然也创作,但是得挤时间,如今退休了,书画自然成了我最大的乐趣。”秦生贤说。
秦生贤是西安南风日化公司退休职工,他从小就练习写毛笔字,中学后到西安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工艺美术设计。刚毕业时,秦生贤在南风日化公司工会工作,他组织员工参加文艺表演,没有相机,热爱绘画的他就拿起画笔,将同事们载歌载舞的场景画在纸上。不忙时,他就拿起笔画,随手在烟盒、包装纸、废弃的稿纸上把工作场景画出来。
后来,秦生贤被调到公司设计部,从事产品包装设计、商标设计,这与他的专业相关,再加上多年积累的绘画基础,他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设计部的工作很繁忙,但他从未放弃绘画,一有机会就拿起纸笔创作。
“我从小与书画结缘,写字、作画可以让我保持平和的心态。”秦生贤说,他不爱热闹,书画是他工作之余的乐趣。
退休后创作不断
走进日化社区书画室,走廊、会议室、活动室的墙壁上都挂满了秦生贤的书画作品,就连办公桌上都摆满了他的速写画册。
“退休后我有更多的时间创作了。”2000年秦生贤退休,他并没有闲下来。骑上自行车、夹起画板就出去写生,西安城墙、护城河、钟楼、鼓楼以及正在执勤的交警、清扫的环卫工等,他看到什么就画什么,经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由于外出笔墨纸砚不好带,他就先将素描稿画出来,回家后再用水彩画出,每画完一幅,他都精心保存。“我完全是自娱自乐,希望将所思所想所见融入书画中。”秦生贤说。
秦生贤每年都会拿出部分作品参加省市区的书画展览,他的作品在亮宝楼、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大唐西市等都有参展。他还热心公益,和陕西省慈善协会走进山区,为山区村民教授书法艺术、捐赠作品。每年春节期间,他都会到社区、大唐西市、城隍庙等场所义务为大家写春联。
老同事相聚来观展
“这些书画作品一部分是秦老自己装裱的,还有一部分是社区帮忙装裱的。”这次书画展的策划人刘随元说,画展前期准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秦老热爱书画,每幅作品都倾注了心血。为秦老举办书画展,一是帮老人完成心愿,二是希望以此丰富社区退休居民的文化生活。”
秦生贤的书画展办起来之后,陕西当代书法家、陕西书法协会名誉主席赵熊亲笔题名“岁月留痕”。很多退休的同事听说秦生贤办了书画展,纷纷前来观看,就连北京、咸阳、宝鸡、商洛等地的老同事都专程赶回来祝贺。“真的没想到,70多岁了还能举办一次个人书画展,见到了十几年没见的老同事,很感动!”
“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看到画册上我们当年工作、跳舞的场景,感觉又回到了年轻时候,满满都是回忆。”与秦生贤同事二十多年的薛红琴激动地说。
“只要我手还能动,我会一直创作下去。我希望晚年生活多点生乐趣,不断学习,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秦生贤老人说。
2019-12-16 09:44:25
□魏丹丹 文/图
“这幅剪纸作品叫《富贵吉祥》,这幅是《天女散花》,那边的是《双喜临门》……”12月9日,在西安市未央区徐家湾街道香榭园小区,非遗传承人郭克乐兴致勃勃地介绍着自己最近创作的剪纸作品。今年56岁的郭克乐和剪刀、彩纸形影不离已41年。
耳濡目染爱上剪纸
“我的母亲是一位农家妇女,绣鞋样儿、剪纸、织布、刺绣等女红样样在行。”郭克乐出生于陕西蓝田,家中兄弟姐妹6个,他们的衣服、鞋子都由母亲亲手制作,母亲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剪鞋样儿、纳鞋底。当时15岁的郭克乐最喜欢和母亲学习,一把小剪刀、一张红纸,折折剪剪,不一会儿,鞋样儿就剪好了。
从那时起,郭克乐就喜欢上了剪纸,除了剪鞋样儿,他还学习剪各种窗花。16岁时,郭克乐就能剪出各种漂亮的喜字。上学时他书包里都装着彩纸和小剪刀,看到什么就剪什么,路边的花草、小动物他随手就剪成。
“我痴迷剪纸艺术,愿意为它付出努力。”初中毕业后,郭克乐到西安内燃机配件厂工作。虽然工作繁忙,但他并没有放下手中的剪纸,一有时间就练习,他的剪纸作品涉及广泛,喜花、寿花、窗花、飞禽走兽等都能剪。每逢有婚嫁、祝寿、孩子满月等喜事,大家都请郭克乐剪纸助兴。
剪纸结缘夫妻同心
“我和老伴也因剪纸结缘。”1997年郭克乐经媒人介绍,与王飞云相识,得知王飞云出生于1968年,郭克乐用红纸精心剪了一幅《十二生肖·猴》作品送给她,两人互生好感。因剪纸结缘的两人,相识半年后就结婚了。
王飞云是陕西鄠邑区人,受家庭影响,她七八岁时就跟着姥姥、母亲学习剪纸,小小的她在那个时候就对剪纸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原创。”郭克乐介绍,婚后他们夫妻俩继续研究剪纸艺术,一有时间就阅读经典书籍,希望在剪纸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1999年,郭克乐与王飞云查找相关资料,设计、绘图,历时两个多月,将蓝田伏羲女蜗的故事创作成剪纸作品《伏羲与女蜗》,作品长78cm、宽50cm。画面中,伏羲与女娲人首蛇身尾部相互缠绕,两侧是男耕女织的人物形象,画面中牛、兔子、鸡、飞鸟、各类花草等栩栩如生,剪纸作品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011年,郭克乐和王飞云一起参加“西安市首届传统剪纸大赛”,他们分别获得最佳传统剪纸传承奖和最佳纹样奖。他们还共同被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聘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民间艺术家”。
相互扶持传承技艺
郭克乐下岗后全身心投入到剪纸创作,那时孩子还在上高中,上有老下有小,正是家中经济负担最重的时候。作为妻子的王云飞理解、支持丈夫,她承担起养家的重担。除了在一家公司当会计,她还做着各种兼职贴补家中,虽然辛苦但毫无怨言。“人这一辈子,能有个坚持下去的爱好是很难得的,我也痴迷剪纸艺术,所以我支持老伴儿。”王飞云坚定地说。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通过努力,郭克乐创作出《石榴娃娃》《精卫填海》《百鸟朝凤》等独具特色的剪纸作品,其剪纸作品题材丰富、故事语言鲜明、构图丰满、构思巧妙、独具匠心。今年8月,郭克乐被认定为西安市未央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未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非遗传承人,郭克乐也肩负着传播剪纸文化的责任。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艺术,他和妻子经常利用空余时间,走进社区、中小学校义务教授剪纸。郭克乐介绍,目前他的剪纸作品累计有200多幅,希望可以举办一场个人剪纸艺术展。
2019-11-25 09:02:42
11月16日至17日,西安永兴坊人潮如织、热闹非凡,数十位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和创意达人现场展示凤翔泥塑、华山皮影戏、合阳提线木偶戏、传统面塑、打草鞋等非遗文化,讲解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并与参观者积极互动,让大家近距离体验传统文化魅力。魏丹丹 摄影报道
2019-11-25 08:05:04
□魏丹丹 文/图
“这位学员的书法功底不错!笔力苍劲。”“这位学员写得好,舒朗有致!”……11月19日,在西安老年大学第二届文化周书法比赛的现场,41位书法班的学员伏案挥毫,临摹颜体,他们出色的表现赢得评委老师点赞。
积极参赛展示自己
早上8时许,学员们早早地在西安老年大学展示厅外排队等候,签到、领取号码牌。8时30分,学员们一一检录入场,找到相应的台案就位。
参加书法大赛的学员必须在30分钟内完成一幅四尺整张的书法作品,在指定篇目颜真卿《劝学诗》、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李商隐《夜雨寄北》、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采桑子·重阳》中任选一首书写。
“我希望能通过这次书法比赛锻炼自己、展示自己,也希望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让自己的书法写得更好。”今年67岁的袁大力已经在书法班学习两年了,他工作那会儿就一直喜欢“颜体”楷书。这次书法比赛,他积极报名,并决定书写颜真卿的《劝学诗》。
“我很喜欢书法,今天第一次参加比赛,有点紧张。”席军政退休之前经常在电脑上看书法讲座视频,不断练习。今年9月,他报名参加西安老年大学书法班。“写毛笔字让我感觉很踏实,一笔一画都要认认真真。”
沉着冷静巧妙应战
9时许,比赛正式开始,参赛学员们迅速进入状态,展开宣纸,静心书写,一笔一画尽显文化韵味。
赵洪涛是一位退休老警察,他年轻时工作繁忙,但每天都会挤出时间练习书法。当天他用15分钟就完成了作品,是第一个交卷的学员。休息片刻后,他再一次铺开宣纸书写。“我退休前一直都是独自练习,不成体系,上了老年大学后感觉书写更规范了。我要赶紧再创作一幅书法,一会儿请评委老师指正。”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张群英一边书写,一边默念。突然他“哎呀”一声,原来他把“何须”的“何”写成了“黄河”的“河”,重新书写时间肯定来不及了,怎么办?冷静思索片刻后,他蘸饱墨汁,大笔一挥,修正偏旁,作品完全看不出有修改过的痕迹。安心落款、署名、盖上印章后,他举手示意书写完成,交完卷的他满身轻松。
坚持书写永不言弃
在比赛现场,57岁的王向东用左手艰难地书写着。他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右手残疾。他从小喜欢书法,但苦于没有机会学习。两年前,王向东进入西安老年大学书法班,每周二都会坚持到学校上课,回家后继续刻苦练习。坚强、乐观、上进是王向东留给大家的印象。“我的身体虽然有残缺,但书法爱好丰富了我的生活。”
“别紧张,不着急,慢慢来。”40分钟过去了,王秀文还在用颤抖的手书写着。为防止颤抖,她尽力用左手托住右手手腕,身旁的志愿者不断鼓励,帮她缓解紧张的情绪。直到最后一个字书写完成,盖上印章,她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三年前,王秀文患上了帕金森病,手颤抖厉害,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学习的热情,她一边吃着药一边上课。很多人都劝她放弃书法,在家好好休养,但她不愿意。“我喜欢书法,只要我的手还能动,我就会一直坚持。”
“很感动!”志愿者张宝琴从活动一开始就陪伴在王秀文身边,帮她铺纸、添墨、盖印章,王秀文执着的精神也深深感染着她。
“学员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据西安老年大学校长毕锟介绍,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文化周系列活动,丰富学员校园文化生活,为学员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2019-11-04 09:27:17
10月27日,“拙见平凹·走进贾平凹的艺术世界”对谈会在西安举行,著名作家贾平凹、文化学者肖云儒、资深媒体人杨锦麟等嘉宾围绕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书画艺术等话题进行了一场思想的碰撞与交锋。在活动现场,贾平凹、肖云儒、杨锦麟与众多文学爱好者欢聚一堂、畅谈文艺。
魏丹丹 摄影报道
2019-11-04 09:17:58
□魏丹丹
10月29日,王泰来走进西安群众艺术馆,向游客介绍自己最具代表性的砖雕作品“唐大明宫”。50年来,他从爱好入手,一直专注砖雕工艺。
◆专注砖雕工艺乐在其中
王泰来,今年78岁,是西安西郊电缆厂退休职工,之前当过司机、汽车修理工。王泰来从小在西安长大,读小学时就喜欢带着课本到革命公园、八仙庵、城墙等场所看书学习。“那时候市内老建筑特别多,殿堂庙宇的雕刻图案都很漂亮。”
“我真正开始喜欢上砖雕是在1966年。”那时,25岁的王泰来用锯条为自己磨了个小刻刀,利用花盆的碎瓦片、石头磨成的石条雕刻石门、小房子、小亭子、小桥等,放在鱼缸里当景观,小巧别致,很有苏州园林的味道,王泰来乐在其中。
1968年,王泰来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砖雕作品“唐兴庆宫”,作品长64厘米、宽55厘米、高18厘米。为了雕刻好作品,王泰来多次到兴庆宫公园观察各种建筑。他先把建筑结构画出来,然后再找合适的砖头。“我雕刻的手艺都是自己琢磨的,浮雕、圆雕、镂雕、透雕,试着试着就会了。”
王泰来一直钻研雕刻,到1977年,已经完成了青龙寺、秦阿房宫等多个宫殿的砖雕作品。
◆砖雕重现“唐大明宫”
全国砖雕七大门派中并无长安,没有师承,王泰来全靠自学。以前,王泰来家住大明宫棚户区,大明宫遗址那时还一片荒凉。他在查阅古籍资料过程中,逐渐对唐大明宫的布局及建筑风格有了深入了解,于是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将已经消失的“唐大明宫”,通过砖雕的方式重现。
1977年,36岁的王泰来开始雕刻大明宫。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大明宫当年的恢弘风貌,他查阅了大量的唐代历史资料以及有关建筑的各类图文资料,请教了许多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当时王泰来一个月的工资只有50多块钱,为了方便查阅资料,他花了68元专门买了一本《中国建筑史》。
“那时候工资低,砖头都是在外跑车时拣来的,有时候也用东西和农民换。”砖头质量有时候无法把控,经常是一件作品雕刻到中途,才发现砖头中间是炉渣,只能重头再来。王泰来还专门跑到渭河周边砖厂寻找合适的红砖。
完成“唐大明宫”作品期间,除了工作,王泰来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雕刻,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就连逢年过节,他也是手不离刻刀。砖头找了一批又一批,刻刀坏了一把又一把。1990年,王泰来几乎要放弃。他的妻子刘国华鼓励道:“为了雕刻唐大明宫,你已经辛苦了13年,这个时候放弃,那这么多年的努力不就都白费了。”在家人的支持下,王泰来咬牙坚持,终于在1993年完成作品,以300∶1的比例,用砖雕复原了唐大明宫,全景展现了1000多年前大明宫的恢弘场面。
◆一直会把砖雕做下去
王泰来潜心砖雕多年,家中40多平方米的居住面积,让砖雕“大明宫”始终无法找到一个久居之地。2004年前后,在西安市群艺馆工作的王智做西安民间文化遗产调查时,听说了砖雕“大明宫”,便主动到王泰来家拜访,愿提供场地。
现在,西安群众艺术馆7楼展厅,唐大明宫砖雕全景模型着实让人震撼。放眼望去,11个城门、4个角楼、4座朝堂、38座大殿,亭台楼阁精细入微。27平方米的展台上,丹凤门、含元殿、麟德殿、蓬莱殿、十翠殿、宣政殿、三清殿等等,均按历史原貌位列其中。“雕刻这座‘唐大明宫’,光废弃的砖头就能拉一卡车。”王泰来回忆说。
完成“唐大明宫”的雕刻之后,王泰来并没有停止,他又相继雕刻了钟楼、龙船、凤船、清真寺、海市蜃楼等200多件砖雕作品,并携带赴苏州、台湾等地参展。
2009年,在老伴的支持下,王泰来出版了个人专注《王泰来雕刻集》,收录了自己的砖雕作品。2016年11月,全国砖雕艺术创作与设计大赛组委会特授予王泰来“荣誉砖雕大国工匠”称号。
目前,王泰来正在雕刻“一带一路”作品。“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一直把雕刻做下去。”王泰来说。
2019-10-30 09:29:33
10月29日晚,作为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参演剧目,由武汉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作的现代京剧《光之谷》在福州上演,讲述了以青年张锦航的创业过程为主线,一群光谷人追求梦想、奋斗拼搏的故事。
更多2019-10-28 08:58:06
□魏丹丹 文/图
蓝色的舞服搭配金色短靴,伴随着轻快的旋律,参赛者挥舞着手中的七色彩带,尽情跳动起来……10月21日,第一届“华艺杯”百姓文化艺术大赛在西安举行,35支中老年代表队、700多位文艺爱好者在舞台上尽情展现风采,尽享舞蹈带来的欢乐。
秀出特色
当天上午8时许,各参赛团队早早到达现场。在等待区,大家或在紧张练习、彩排,或在一旁化妆、认真整理着装。
10时许,比赛正式开始,简短的仪式结束后,花式空竹艺术团上场。演员们来到舞台中央,两臂一抖,小小的空竹随即在细绳上左右腾挪、上下翻飞,“龙飞凤舞”“花样舞龙”等多种花式表演,瞬间引燃观众气场。
“空竹是一项非遗文化,而花式空竹表演《龙飞凤舞》是我们团队的一大特色,有‘龙凤呈祥’的美好寓意。我们希望通过空竹,‘抖’出欢乐和健康。”花式空竹艺术团团长陈忠杰说。
绿色的舞服和绸扇,雪之韵姐妹花舞蹈队带来的扇子舞《红歌中国行》,很是吸睛。队长王彩琴介绍,雪之韵姐妹花舞蹈队成立五年多来,主要以扇子舞为专长。队员由退休居民组成,年龄最大的78岁。“家人都很支持我来参加比赛,为了让我有多一点的时间训练,连续两个月都是老伴儿照看孙子。”66岁的队员左海燕说。
跳出神气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这次“华艺杯”百姓文化艺术大赛中,参赛队员把匠心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马上就要登台表演了,我既兴奋又紧张,这是我学习舞蹈半年来第一次正式演出。为了能跳好这支舞,我和队友们准备了一个多月,大家都很下功夫,每天练习,只为展现最好的自己。”58岁的张莉是长乐舞蹈队的一员,在舞台另一处,她伴着节奏认真练习舞步。大家正在投入练习时,身旁一位队友提议:“不如我们集体再排练一遍吧!”这些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舞者,又完整地进行了一次排练,队友们放松、熟练、到位的表演感染着张莉,让她也放松下来。
“其实我们已经排练很多遍了,到现场后,大家依然热情高涨,一遍遍地彩排。一次比一次熟练。”长乐舞蹈队队长李雪艳说,特别是有一位队友前段时间下楼梯时不小心把脚扭伤了,但为了这次演出,她强忍着疼痛,每天和大家一起训练,从不叫苦叫累,这种精神让人非常感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式上台演出时,她们带来的舞蹈《拥抱吉祥》舞步欢快、队形多样,赢得评委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进入晋级赛的资格。
舞出快乐
“祖国,我的祖国!祝福你,我的祖国!”西安浐灞半岛夕阳红叶舞蹈队一出场,便收获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完美融合在一起。领队邓枝苗激动地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精心编排了这支歌伴舞《祝福祖国》。为了尽可能表演出色,队友们每天要进行四五个小时的训练,尽管训练很苦,但大家没有一句怨言。能用这种方式为祖国庆生,我们感到很高兴。”
“咚咚咚,咚咚咚!”园丁舞蹈队的节目《盛世欢鼓》上演了,铿锵有力的小腰鼓鼓声不断,队员们伴随着鼓点声迅速变换着舞步。由于舞台地面光滑,一位队员在表演中突然摔倒,就在大家为她捏了一把冷汗时,她又迅速站了起来,调整好状态,跟上节奏,情绪饱满地投入到表演中。她的精神鼓舞和感染了台下观众,大家纷纷站起来为她鼓掌叫好。“我没事儿,就是没站稳,脚下滑了,不影响演出。能在舞台上表演,我很享受,也很快乐。”走下舞台后,57岁辛彩霞笑着说。
比赛中,参赛者出色的表演、执着的精神感染着现场的评委老师和观众,大家时不时拿出手机记录着精彩的瞬间。
2019-10-11 09:55:49
国庆期间,在西安市大雁塔某商场内的乐高体验据了解,积木拼出的“大唐芙蓉园紫云楼”约2米长,1米宽,70厘米高,共耗时一个多月,总价达14万元,9月底拼装完成,并于10月2日正式与市民见面。记者 李荣 实习生 张涵博摄影报道
2019-10-09 09:38:48
当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市东城区共同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人家”主题摄影展在北京开幕。展览选取了近300幅历史照片和摄影作品,分为“国”“家”两个单元,展现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
更多2019-09-30 09:39:11
□魏丹丹文/图
近日,西安市新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吕国岭剪出20米《长征组歌》书法长卷,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为使长卷作品连贯统一,年过六旬的吕国岭每天坚持剪纸7个多小时,历时两个月终于完成。
★将歌词熟记于心
吕国岭今年63岁,家住西安市新城区陕安咸宁北苑,是陕西建工安装集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说起创作这幅剪纸书法长卷的初衷,吕国岭说:“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3周年,完成《长征组歌》这样一幅作品很有纪念意义。”
“我们这一辈人特别喜欢听《长征组歌》,每听一次都热泪盈眶。”吕国岭介绍说,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加过长征的肖华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历时半年,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的诗稿。随后,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分别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长征组歌》的歌词我早已熟记于心。”
★剪纸与书法完美融合
“我的剪纸技艺是跟姥姥学的,她是村里的巧手,剪纸、绣样儿什么都会。”从小耳濡目染,吕国岭也爱上了剪纸,7岁时就学着剪窗花、动物肖像。吕国岭剪好花样儿,姥姥照着秀在枕头上、手绢上。
“我喜欢古典诗词,喜欢人文历史。”上初中时,爱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他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买来各种字帖临摹,每天不断练习。高中毕业后,吕国岭作为知青下乡到渭南澄城,从未放弃对剪纸和书法艺术的追求。为了买剪纸和书法需要的材料,他经常向村民借来自行车,骑行40多公里到县城买宣纸、笔墨、剪刀等。
吕国岭一有时间就拿起毛笔和小剪刀练习,他摸索着将剪纸与书法艺术结合起来,创新阴阳书法剪纸,以剪纸形式将书法呈现出来。吕国岭的剪纸书法作品很受当地村民欢迎,他一把剪刀、一张红宣,折折剪剪,转眼间百年好合、永结同心、美满良缘、佳偶天成等剪纸书法就跃然而现。
★精心创作《长征组歌》
吕国岭的剪纸书法从不提前在纸上写好,而且剪完后没有纸屑。他说:“字在心中,把字帖印在脑子里,就能剪出来。”如今,吕国岭已经研究剪纸书法艺术四十多年,完成了《道德经》《洛神赋》《滕王阁序》《兰亭序》《千字文》等中国古典名篇的剪纸书法作品。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想以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庆生。”创作《长征组歌》剪纸书法之前,他郑重地买来白宣、红宣,搜集作品相关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加深理解,还专门把家里的卧室腾出来当做工作室。
“每一组歌词都要一气剪成,一个字出错都得重新开始。”由于吕国岭白天经常参加省市区举办的非遗文化展示、交流活动,晚上才有比较集中的时间。从今年6月起,每天吃完晚饭,他就把自己反锁在卧室,一张大床就是他的办公桌,一直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累了就打地铺休息。“我们家老头子特别投入,一工作起来什么都忘了。”吕国岭的老伴王民凤说。
每完成一组歌曲的书法剪纸,吕国岭就小心粘贴组合,配上大渡河、金沙江、延安宝塔山等剪纸图案。这幅融剪纸、绘画、书法为一体的《长征组歌》长卷完成后,吕国岭将它精心装裱,视若珍宝,作品总长20米、宽1.5米。
“我1957年出生,见证了咱们国家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贫困走向富足的历程。现在日子越来越好,很感谢国家对我们民间艺人的重视,我以这幅《长征组歌》书法剪纸作为礼物,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吕国岭说。
2019-09-16 08:55:16
□记者 满淑涵 文/图
无论是琴棋书画传统文房四艺,还是化妆、拍照、使用手机APP等现代生活技能,这些,家门口就能学。15分钟社区教育服务圈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以社区尚学促进社区善治,一个个学习社区、书香社区、文明社区中,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不断得到提升。
“二宝之家”加强老少互动
新学期开启,位于西安市西大街的贡院门社区多功能室也焕然一新。每周五下午,贡院门小学的孩子们将在这里度过充实有趣的课余时光。国学课堂、爱心手工坊、红领巾公益行等主题活动寓教于乐,孩子们在思考、参与、分享、奉献中获得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这项“青苹果成长计划”项目至今已开展了8年。
“社区是文化供给的基础阵地,我们通过‘青苹果成长计划’和‘幸福长者’俱乐部,把符合青少年、老年人两类人群需求的优质课程带到大家身边,实现就近学习。”贡院门社区主任张光辉介绍说,让老人给孩子们教红歌、授棋艺、包粽子,既传承文化,又弘扬孝道。
西安市灞桥区务东村图书馆是陕西首个村级图书馆,馆藏5万多册图书可与市图书馆、区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成为这里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有力阵地。“我们开设‘四点半爱相伴’课堂,为务庄中心小学和黄邓小学的留守儿童、贫困学子提供课业辅导。”社区主任陈敏说。
今年1月,务东村与务西村合并为务庄社区。6月,原务东村老年书画协会升级为灞桥区务庄书画学会。最近,书画学会会长李新汉和秘书长杜小午常利用空闲时间布置文化活动室,“老年之家”“老有所乐”是他们在墨香中品读的生活真谛。“不仅组织笔会、参加展览,咱也利用假期给娃儿们上书画课,方方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要从小抓起。”
特色项目树立良好口碑
“我常在朋友圈分享生活,不少亲友点赞评论,羡慕我有这样充实有意义的退休生活。”68岁的刘淑敏阿姨是一名北京知青,曾在文安驿插队,做过党群工作,当过工会主席。现在,她在未央区社区教育学院学习模特、声乐和诗歌欣赏,还担任了模特班助教。她感慨地说:“身边的同龄人越来越积极热情,大家向往好的学习平台,乐于结识新的朋友,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生活多姿多彩。”
不过,社区教育学院开办之初,并没有这么“火爆”。“没有经费怎么办?老百姓不参与怎么办?课程资源不够怎么办?”未央区社区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姚英回忆说,2014年招生时,居民不相信、不积极,学院老师就请自己的家人朋友先来试听,用爱心和耐心打出了好口碑。“目前,我们共开设了武术、模特走秀、化妆、声乐等12个教学班,不少热门课程上学期末就报满了。”
未央区社区教育学院还与街道办、社区对接,组织开展丰富的实验项目,汉城海红社区“市民艺术学习实验基地建设”、长庆未央湖花园社区“社区老年大学教育模式探索”入选省市级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名单,文景国术馆、书法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入选首批西安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
品牌效应扩大资源供给
书香悠远,墨香宁心。2017年底,长安区郭杜街道书香路社区开办了“书香学堂”,调动了一批社区能人助力社区教育。“辖区居民有退休高知、退伍军人、IT精英,还有不少热爱公益的能人志士,大家学习需求迫切,也都愿意为这个大家庭做点事。”社区党支部书记高倩介绍说,通过这些能人带动,社区进一步链接社会教育资源,不定期举办声乐、读书、中医推拿等不同类型的讲座和活动,营造好学乐学氛围。
位于城中心的西三路社区则成立“尚德书院”,集结了多位书画界高人,通过公益笔会、书画下乡等活动,为爱好书画的居民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互助成长、奉献友爱,这是书院传递给大家的价值取向。”社区副主任刘宏介绍说,这种能量的传递,也让尚德书院吸纳更多志趣相投的文人墨客加盟,社区教育的品牌项目成为聚人聚力的核心要素。
2019-09-09 09:02:17
9月5日,天朗中老年大学2019年秋季开学典礼在梨园宫剧院餐厅举行。新起点,新气象,老年大学的学员们以欢快的舞蹈、优雅的模特秀、激昂的乐器合奏等文艺表演迎接新学期到来,展现出学员们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据校长刘文杰介绍,新学期天朗中老年大学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基础上,还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让学员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魏丹丹
摄影报道
2019-09-09 09:00:38
9月1日,乡贤遗韵——双皓堂陕西乡贤遗墨收藏展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收藏家王世科(双皓堂主)多年来精心收集的乡贤遗作精品100余件,皆为陕西近现代极具影响的贤达遗珍,如书法巨匠于右任、关学大家牛兆濂、晚清翰林萧之葆等,让参观者感受乡贤文化,传承乡贤精神。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9月28日。魏丹丹 摄影报道
2019-09-02 09:24:04
作者简介
崔学民,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商洛市老年大学校长,擅长山水、人物、鸟兽、花卉等,他的作品形神兼备,情趣盎然,相继被《中国西部经典·高端书画》《中国名录书画经典》《陕西书画名录》《商洛书法集》等20余种书画刊物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