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7 11:12:20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是著名的“厨师之乡”。蓝田厨师久负盛名、规模庞大。全县现有6万余人从事餐饮行业,足迹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进一步发挥蓝田厨师资源优势,培养更多厨师技能人才,蓝田县通过成立陕西省首家公办三年制烹饪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蓝田厨师学校,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的一专多能的新一代厨师,让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拓展就业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2023-06-06 10:00:39
6月6日为第28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爱眼日的主题为“关注普遍的眼健康”。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爱眼护眼主题活动,向人们普及健康用眼知识,呵护眼健康。
更多2023-05-10 10:52:33
雄踞关中平原中部,北望苍莽黄土高原,南依巍峨秦岭,西安,作为一座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演绎了无数的悲欢离合。一个个文化地标,记录着这座城市在岁月长河中的绝代风华,流淌着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
作为西安文化地标之一的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经历代维修,现存塔为明代修复。大雁塔是建于方形砖砌塔基之上的七层四方形砖塔,通高64.1米,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一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中国化的典型物证,在佛教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塔下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文记述和佐证了大雁塔与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的历史。
历史上,大雁塔曾是唐朝新中进士的题名之地,诞生了“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题名”。许多诗人登临大雁塔时也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高标跨苍穹”的气魄、“塔势如涌出”的宏伟、“万古青濛濛”的景色,千年后依旧使人感到亲近。时光流转,如今的大雁塔已成为古都西安的象征,四季游人如织。
2023-05-09 10:23:18
雄踞关中平原中部,北望苍莽黄土高原,南依巍峨秦岭,西安,作为一座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演绎了无数的悲欢离合。一个个文化地标,记录着这座城市在岁月长河中的绝代风华,流淌着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
作为西安文化地标之一的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昔日楼上放置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名“鼓楼”。鼓楼为砖木结构,通高34米,因与钟楼同属重檐三滴水楼阁式建筑,两楼互称“姐妹楼”或“文武楼”。
鼓楼的南北屋檐下各悬一块匾额,南曰“文武盛地”,北曰“声闻于天”。晨钟暮鼓,声闻四达。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2023-04-18 10:41:24
当日,“精神之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文物史料专题展”在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专题展厅开幕。展览由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联合西柏坡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全国各地25家场馆举办,共展出40件(套)珍贵文物和展品。展览向公众免费开放,将持续至7月下旬。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2023-03-07 15:20:18
这是国家植物园内初开的玉兰花(3月6日摄)。
近期,随着气温逐渐升高,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内玉兰花开始绽放,吸引市民前来赏花踏春。
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2023-03-03 09:47:37
中国从1975年9月开始向摩洛哥派出医疗队,由上海承担援助工作。截至2022年底,上海共派出援摩医疗队195批,医疗队员近2000人。据不完全统计,从1975年至2022年,援摩医疗队共诊治摩洛哥门急诊患者578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80万人次,完成手术近53万例。
新华社发(中国援摩医疗队供图)
2023-02-21 11:02:56
2月19日,在黄河流域的陕西省渭南市合阳段拍摄的黄河滩涂美景(无人机照片)。
最近,九曲黄河流经陕西省渭南市的合阳段春暖河开,黄河滩涂在晨光中犹如美丽的画卷。
新华社发(赵哓罡摄)
2023-02-16 10:19:20
近日,受冷空气影响,陕西西安气温骤降,秦岭山区出现降雪天气。群山在云层中若隐若现,皑皑白雪给山体上的植被再次披上“银装”,翠华山上的天池宛如蓝色宝石,画面静谧唯美。图为西安翠华山雪景。翠华山·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 供图
更多2023-02-13 09:41:39
2月12日,游客在山西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游览观瀑(无人机照片)。
近日,受气温回暖影响,位于山西省吉县和陕西省宜川县交界处的黄河壶口瀑布冰消河开,再现奔腾咆哮的壮美景观。受前一段时间凌汛影响,关闭了半个月的壶口瀑布景区于2月12日恢复对外开放。
新华社发(吕桂明摄)
2023-02-06 09:55:19
西安东郊白鹿原上的孙家沟是远近闻名的“灯笼村”,300多年来这里家家户户都会编织竹篾灯笼。依照关中“送灯”的民俗,每逢正月,红彤彤的灯笼便点亮了白鹿原的沟沟峁峁,成为白鹿原上独特的文化符号。
今年82岁的王学坤自幼跟随父辈学编灯笼。制作一个小巧的“火葫芦”灯笼要14道流程,工艺繁复,费时费力,但王学坤做起来得心应手。2007年,他所掌握的“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孙家沟村只有不到10位艺人坚持手工编灯。为满足市场需求,王学坤除了编织传统的灯笼,还自制竹篮、竹农具、竹制小工艺品等,不仅在乡村市集广受欢迎,还被大量收购销往临潼、富平一带。
面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困境,近年来,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支持下,王学坤成立了“竹篾子灯笼纺织技艺传习所”,并多次参加公益非遗文化展演,让古老的竹韵灯影焕发崭新的魅力。
新华社发(邹竞一 摄)
2023-02-05 09:52:03
元宵佳节将至,西安北院门风情街内销售的手工元宵,受到了不少民众的追捧。许多元宵店的门前都排起了数十米的长队,不少市民表示会一次性购买十几斤,馈赠亲朋好友。
更多2023-01-26 10:56:46
西安地铁8号线是西安市轨道交通线网中的骨干线路。节日期间,西安地铁8号线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建设者们坚守一线,抢抓工期,保障施工进度。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2023-01-26 10:53:17
春节期间,位于西安曲江新区的“长安十二时辰”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迎来旅游高峰。在这个涵盖唐食荟萃、百艺手作、文化宴席、沉浸演艺等多种业态的街区里,许多游客身着汉服、绘上美妆,游览、留影,感受大唐风貌,体验“唐潮”之旅。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2023-01-03 10:11:29
1月1日拍摄的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现场。
1月1日,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在陕西西安举行。本届电影节以“丝路通世界·光影耀长安”为主题,设置“金丝路奖”竞赛单元、开幕式及红毯仪式、电影之夜等七大主体单元。
新华社发(邹竞一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