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 我不是客人,我和陕西有渊源

我有话说 2019-07-30 08:32:09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单霁翔(左)与吴克敬做客书博会畅谈“城市文化与文明传承”
单霁翔(左)与吴克敬做客书博会畅谈“城市文化与文明传承”

     

  □实习记者 米思雨 文/图

  7月27日下午,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作为第29届书博会“红沙发”系列访谈首位受访嘉宾,与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吴克敬来到书博会主会馆A馆,共同探讨“城市文化与文明传承”话题,吸引大量市民和读者聆听,为书博会再添“热度”。

  西安是极为特殊的文化区

  听到现场主持人介绍自己是陕西的客人,单霁翔笑着说:“您说我是客人,我不是太赞同,我和陕西有渊源。2003年陕西宝鸡眉县杨家村村民发现一套青铜器共27件,妥善保护好现场并把它们捐献给了国家。这套青铜器件件都是国宝,是记载单氏家族的青铜器,所以我想3000年前我们姓单的和陕西就有渊源,我对陕西很有感情。陕西西安是历史深厚文化积淀的区域,在我的眼里它是极为特殊的文化区。”

  单霁翔说,从时间上来看,自旧石器时代到周秦汉唐历代,在这片土地上都有深厚的积淀,凝练出庄重的气质。从地域上来看,西面的陆上丝绸之路连着大运河,大运河又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空间上海纳百川,有一种文化气象,这样的庄重文化气质和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象造就了陕西,成就了西安不同凡响的文化底蕴。

  谈到城市与文化,单霁翔回忆道:“大约十年前我写了一本名叫《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的书。在这本书中以西安为例,(讲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在今天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在文化层面做了很多典范性的工作,不断创造一些新的文化气象。我觉得这是我们历史积淀和文化交流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气质。”

  看了还想再看才是好的博物馆

  作为博物馆文化的引领者,当谈到正在打造“博物馆之城”的西安,单霁翔认为,好的博物馆应该是能够让人们在休闲时想走进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时流连忘返,回去之后还想再来看的博物馆。“具体来说,好的博物馆是举办更多更好的展览和活动,让更多的人群接触藏品,增加博物馆和人们的互动,无论是互联网上的传播还是文化创意产品,都使得人们对文化遗产感觉到更亲近,这样更多的人就有休闲的时间要亲身体验博物馆。”

  谈到文化遗产保护,单霁翔坦率表达自己的理解:“过去文物保护往往保护的是具有那些文化要素的,如那些宫殿建筑、考古遗址、纪念性建筑。但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强调还要保护人们正在生活其中的古村落、正在工作其中的工业遗产。过去文物保护,保护的是点、面,今天的文物遗产保护还要保护一些文化线路,比如大运河、丝绸之路,开拓了我们对于文化遗产的整体认识。我写了一本书叫《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就是讲这方面的体会,真正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核心理念是两条,第一条是世代传承性,第二条是公众参与性。”

  他说,世代传承性,表明文物保护是一个历史过程,每一代人都有他的责任,任何一代都不能用他现实的优势来随意处置遗产,把今天的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传给下一代才是最重要的。公众参与性,表明文化遗产保护是全民的事业而不是政府的专利,每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权利和义务。要更多把文物保护的知情权等赋予一般民众,尤其是今天那么宏阔的文化遗产,仅靠政府力量不行,必须要通过教育、展示,使人们热爱文化遗产,这样它才能得到真正的、更好的保护。

  祝愿大家多读书读好书

  说到本届书交博会,单霁翔表示自己来对了地方,是很震撼的一届书博会。“我是爱读书的人,爱读书的人有各种读书方法。有的人读书好思考,我读书是爱写作,所以我有一篇文章叫《读书与写作》,我觉得写作能使人把这本书读透,谈出自己的感想。”

  谈到自己阅读的书籍,单霁翔表示,自己有“四个专业”。他解释说,从大学到博士一直是学建筑学,后来从事的是规划和管理,先后担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最后又从事了博物馆的工作,(这样就)变成了建筑、城市规划、文物保护、博物馆(四个专业)。这就决定了自己会从四个角度看问题,多角度考虑综合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因此写出来的东西觉得都能归纳。

  在单霁翔看来,多学科地、融会贯通地研究,真正地阅读加写作,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他说:“把工作当学问做,把困难和问题当课题解,这样有些问题经过研究就会很快解决。”

  “每天晚上吃完饭,最幸福的时光还是打开台灯,沏上一杯茶,写一些感受。这样的时光经过坚持以后,它是思想的锻炼,是自己能理清当前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我和大家共勉,祝愿大家多读书、读好书,把自己的生活、工作搞得更好。”单霁翔表示。
直接点击图片即可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