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缘何走不出“不特”怪圈

我有话说 2019-08-08 08:38:00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七月一日,蒲城重泉古镇内几乎没有游客,目前最少有三分之一商户关门。
 七月一日,蒲城重泉古镇内几乎没有游客,目前最少有三分之一商户关门。

     

  □记者 原登荣 文/图

  若不是亲眼所见,西安市民刘庆阳怎么也不会相信,两年前还“人满为患”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如今已大不如前,游客无人问津,商家大门紧锁。

  今年端午节期间,刘庆阳拉着几位外地亲戚到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游玩,可眼前的景象着实让他大吃一惊。无奈之下,他只能带着亲戚转到不远处的白鹿原影视城。

  陕西作为文化和旅游大省,在文商旅项目开发上拥有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悠久的历史孕育出许多极具特色的文化标签,近年来特色乡村游发展越发迅猛,涌现出不少特色小镇和民俗村项目。

  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竞争逐渐激烈,陕西文旅特色小镇、民俗村等发展良莠不齐,倒闭、关门现象也日渐突显。反观这些项目的主要卖点,除了大同小异的古城造型,就是凉皮、肉夹馍、粉汤羊血等陕西美食,同质化问题俨然已成为制约特色小镇项目发展的最大硬伤。

  规划“撞车”白鹿原6家民俗村抢饭吃

  2017年,随着电视剧《白鹿原》热播,“白鹿原”这个独具西安特色的文化IP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短短数年间,仅200多平方公里的白鹿原上就分布了6家以“白鹿原”为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分别是白鹿仓景区、白鹿原生态文化观光园、白鹿原影视城、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白鹿古镇和簸箕掌民俗村。

  6月26日,记者来到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采访,之前还“一位难求”的停车场如今已是空空如也,周边的附属景观区杂草丛生,整个景区寥无几人,所有商户大门紧锁,和刚开业时动辄数十万游客的景象相比,如今这里更像是一座“死城”。

  民俗村附近方家村的一位村民说:“白鹿原民俗文化村2016年开业时,可谓红极一时,车都停到了山脚下,但随着2017年白鹿原影视城和白鹿仓等景区建成运营,民俗村的客流就慢慢减少,到2018年夏天,来这里的人就更少了。”

  据这位村民介绍,民俗村附近的一处山崖旁去年建设了一座网红玻璃桥,每天有不少游客前来体验,看到民俗村的残破景象,很少有人在此驻足。

  其实,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附近的白鹿原影视城的状况也好不到哪去。一位店主说:“周内人太少,周末还行,这里虽然有电视剧元素,有彩虹滑道、观光扶梯和二虎守长安等演出,但因周边类似景区太多,大大稀释了客流。”

  离西安较近的白鹿仓景区,近两年的游客数量也呈逐渐下滑态势。据一位卖抄手的店老板介绍:“2017年刚开业时,每逢周末和节假日的日营业额能达到2万元,现在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周内的生意更惨淡,除去给景区的提成,到手的收入很有限。”

  记者在白鹿仓景区内看到,所谓的游客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此拍摄婚纱照的情侣。此外,为吸引游客,景区还新建了白鹿仓奇幻世界,但不知为何来体验的游客并不多。

  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发现簸箕掌民俗村早已无人问津,白鹿原生态文化观光园和白鹿古镇的游客也是寥寥无几,随时处于关门歇业的状态。

  特色不特特色小镇成了小吃城

  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历史故事为背景,2015年蒲城县孙镇成功招引了重泉古城项目,2016年元旦对外开放。仅开业前10天,重泉古城接待游客就达到81万人次,元旦假期首日更高达21万人次。

  7月1日中午,在重泉古镇,商户权小明正和朋友在院子里吃饭聊天,距离他经营的小吃店足有上百米远,难道不担心有顾客上门而错过生意?对此,权小明漫不经心地调侃说:“哪有什么客人,估计睡一觉起来都没人来。”

  权小明在重泉古镇经营一家小吃店,用他的话说,“现在商户都是在苦苦挣扎,周内几乎没人光顾,周末才有零散游客,目前最少有三分之一商户关门,没钱赚,自然就不干了,都到外地打工去了”。

  至于自己为啥没关门,权小明这样解释:“我家就在古镇附近,还有老人和小孩要经管,不能走远。再说了,我投资开店也花了不少钱,还等着古镇起死回生哩。”

  李伟是重泉古镇商会会长,他最近正在和古镇附近的温泉经营者商量合并事宜,希望双方能捆绑营销。李伟坦言,以前古镇客流量大的时候,管理方每月从商户处收取纯利润的45%左右作为提成,但随着客流量下滑,现在只收水电费。

  “希望这次和温泉的谈判能成功,到时候会有旅行社发团过来,这样商户的心才能定下来,成与不成半个月后见分晓。”李伟长舒一口气说。

  在富平县,曾经人山人海的和仙坊也难逃倒闭厄运。据周边村庄的耿先生介绍,和仙坊运营不到一年就没啥游客了,2017年基本停业,2018年过完年就倒闭了。

  三原县张家窑文化村原本于2016年劳动节开园,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到位等原因,开园时间一推再推。曾在张家窑文化村经营酸奶生意的当地人张虎告诉记者:“到关门都没有开园,也没有对外宣传过,所以很少有游客来,没几个月门店基地开始下沉、墙体开裂,导致整个文化村陷入瘫痪。”

  一位不愿具名的乡村旅游从业者一语道破了陕西大部分特色小镇和民俗村萧条的主因:“陕西遍地的特色小镇和民俗村,几乎每个县城都有,但却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的小吃城而已,只是周边环境不太一样,价格贵一点而已。而且,这些民俗村中所谓的‘美食’和‘小吃’,大多还不如城里的地道。”

  深挖特色乡村旅游不是一味模仿

  “建设特色小镇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随着一批特色小镇的建成,带动了一方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省政协常委高建民担忧地说,要看到好的一面,更要看到隐患和风险,这必须引起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高建民在调研中了解到,我省部分特色小镇趋同化,千篇一律遍布着小吃、酸奶、纪念品店,同时缺乏当地人文特色,平时格外萧条,晚上更是空镇、死镇。

  对此,高建民建议,特色小镇建设要严格规划,避免毫无特色的到处乱建,一定要把当地文化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同时以特色文化、地理景观、农副产品为抓手,带动特色旅游。“要鼓励当地原住民在特色小镇安营扎寨,形成民俗风情景观,想方设法让游客留下来,深层次感受当地民俗文化。”

  西安市政协委员、陕西联合普瑞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孙文琳认为,由于经济、环境、人文等方面的差异,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都不一样,但是建设特色小镇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经验,要把产业发展作为特色小镇的基础与命脉。

  省社科院研究员、项目评估中心主任方海韵认为,乡村旅游要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增加市场竞争力,走产业化和规模化道路,各主管部门要增强全局观念,主动沟通,密切配合,树立大旅游观念,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纽带、效益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大环境。

  “未来的乡村旅游应该是结合文化来打造,挖掘当地富有特色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仿制古风。”方海韵表示,开发中要认真策划项目,避免无序开发、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同时,还要加强以乡村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内涵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加大游客在“吃住玩游购娱”之外的深度体验,从物质向精神升华,使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直接点击图片即可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