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逆行者 温暖三座城

我有话说 2020-03-03 09:11:23来源:陕西日报

疫情防控期间,沿途宾馆饭店停止营业,吕智勇每天主要以方便食品充饥。受访者供图
疫情防控期间,沿途宾馆饭店停止营业,吕智勇每天主要以方便食品充饥。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疫情防控中,总有一些事必须去做,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他们也因此被誉为“逆行者”。家国有难,他们毫不退缩,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样干得轰轰烈烈。

  在陕西,除了一线医务人员,还有一群这样的人——援藏干部吕智勇披星戴月,只为早点把防疫物资送到藏族同胞身边;销售员高翔只身到武汉当志愿者,只是觉得“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货车司机赵涛6次向武汉运送物资,只想对得起路边群众远远竖起的大拇指。他们每个人都是陕西干部群众中的普通一员,同时也是陕西干部群众的代表。

  戴着的口罩,遮不住他们坚定的神情;义不容辞的选择,传递给我们直抵内心的温暖。今天,我们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吕智勇、高翔、赵涛这些“逆行者”的故事。

  万里援藏 日夜兼程

  ——陕西省援藏干部吕智勇自驾向阿里运送防疫物资

  翻山越岭,日夜兼程,一趟万里自驾行续写着我省援藏干部心系藏区群众的浓浓情谊。

  经过5天5夜的长途跋涉,行程5000多公里,我省援藏干部、潼关县委常委吕智勇筹集的价值15万元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物资,于2月21日安全到达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

  这是一趟“说走就走”的自驾行,更是一趟心系群众、勇于担当的万里行。

  春节前夕,潼关县委常委、挂职普兰县副县长的吕智勇回到家乡休假,可心里还牵挂着万里之外的普兰。44岁的吕智勇是一名“老西藏”,自2011年至2016年连续两届援藏后,2019年他又重回普兰县。三次援藏、在普兰县工作多年,吕智勇对当地有着深厚感情。

  当从新闻上得知西藏已有一名确诊病例时,吕智勇的心立马揪了起来。“普兰县医疗条件较差,防疫物资相对短缺,一旦有疫情就会出大事。我是援藏干部,我不去谁去?”得知普兰县防疫物资缺乏后,吕智勇通过朋友多方联系,最终筹集到酒精、口罩、防护服等一批急需物资。

  如何将这批物资尽快运送过去又成了难题。为了运送这批物资,吕智勇先后找了4家物流公司,得知最快也需要25天才能送达,这让他心里十分焦急。“这是急需物资,晚一天都可能影响疫情防控。”吕智勇说。最终,他决定找车自己送去。

  为了保障安全,吕智勇还联系了在蒲城县休假的普兰县公务员张杨与他一同前往。

  2月16日下午,这辆满载防疫物资、写着“陕藏情浓”字样的皮卡车,从潼关出发,奔赴祖国西南边陲的阿里地区普兰县。

  出陕西,经甘肃,继续西行穿越青海。

  青藏线夜间不让通行,宾馆不能住,他们二人只能在车上休息一夜,第二天跨入昆仑山踏上青藏高原腹地,傍晚到达唐古拉山口。“一路风很大,气温非常低。张杨因为感冒,留在那曲当地医院治疗,而我则继续开车向普兰方向前进。”吕智勇说。

  从那曲到阿里的车程还有1300多公里,行驶在“世界屋脊的屋脊”上的317国道,穿越无人区,对任何人都是一个巨大考验。“走那段路确实很考验人,但当时情况紧急,容不得多想。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克服任何困难将物资尽快送达。”吕智勇说。

  疫情防控期间,沿途宾馆饭店停止营业。吕智勇每天吃饭都是凑合,经过加油站时灌一壶开水,可是水没过多久就凉了,方便面泡不开,他只能吃些火腿肠之类的熟食,困了就把车停在路边背风处睡一会,再小心前行。

  半路上,吕智勇带的氧气耗尽了又补充不上,加之吃不好睡不好,寒冷困乏一起袭来。“最大的困难就是没地方睡觉,也没地方吃饭。”吕智勇说,“连夜赶路没法休息,每次最多能休息两三个小时。缺氧,憋得睡不好。”

  从昆莎到普兰300多公里一直下雪,行路艰难。为了保障物资安全,吕智勇只能小心翼翼,300多公里路程,他足足用了8个小时。途中行驶到一弯道,吕智勇看到路边翻了一辆车,便拦住过往车辆,一起将伤者送到医院。

  披星戴月,只为心里牵挂的百姓。

  一路向西,吕智勇驾车穿过茫茫戈壁滩、羌塘无人区,翻越昆仑山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终于在2月21日晚上将物资安全送达普兰县城。“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也是一名三届援藏干部,我本就应该冲在前面,路上的所有艰险困苦都不算什么。”吕智勇说。

  2月22日,物资送达普兰县疾控中心,发放给一线防控人员,缓解了当地防控物资急缺的燃眉之急。“智勇同志一路奔波为我们送来防疫物资,让大家都很感动。作为一名援藏干部,他尽职尽责,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的职责使命。”普兰县县长曲次说。

  “关键时刻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子,困难时候你不上谁上?更何况疫情形势如此严峻,党员干部就更不能退缩。”吕智勇语气平淡,但话语却充满力量,“作为援藏干部,职责就是要发挥对口支援优势,在人民需要的地方奋斗,为党和国家贡献力量!”(记者 周明 通讯员 周海燕)

  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渭南九零后小伙高翔只身一人自驾至武汉当志愿者

  2月29日,这个4年一次的日子,也是高翔只身一人驾车到武汉当志愿者整整1个月的日子。

  当日22时47分,当记者联系到高翔时,他正忙着汇总医务人员的信息。“我这几天负责河南省医疗队的后勤保障工作,这会儿有点忙,稍后咱们联系。”说罢,他便急匆匆地挂断电话。

  1991年出生的高翔是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人。1月29日上午,当得知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在建设的消息后,他有了“肯定需要人手”这个简单的想法。他收拾好行李,就只身一人驾车前往武汉。

  从1月29日至2月29日,这1个月时间里,高翔是搬运工、接送员、调度员……他用自己独有的方式为自己烙下武汉“印记”。

  坚定——我要去武汉

  “早上刚刚睡醒,有了一个想法,去支援武汉,去建火神山医院。就算搬一块砖也是尽我的力。”1月29日,高翔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条视频。

  “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到武汉去帮助有需要的人。”高翔说。

  这个在高翔看来很“简单”的想法,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但最终,父母没有拗过高翔,连母亲包的饺子都没顾上吃,高翔就踏上了去武汉的路。

  初到武汉,眼前的景象让高翔心情有些沉重。“武汉的大街上很冷清,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液的味道,只有路边LED灯显示着‘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字样,让我感到这座城市的温度、希望仍在。”高翔说。

  开始的那几天,日子是难熬的。没地方吃饭,困了只能在车里休息一会儿,高翔的身边还出现了有人被感染的情况。高翔坦言,在刚到武汉的那段日子里,恐慌、焦虑、不安的情绪不时向他袭来。他只能不断告诉自己:既然来了,就不能退缩,要坚定!

  犹豫——是回还是留

  到武汉的当晚,高翔顾不上休息,就直接赶到了火神山医院工地,却被告知不需要工人。那天晚上,高翔在车里窝了一个晚上,内心十分复杂,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来武汉是不是真的错了。

  “后来,我打通了武汉市红十字会的电话,打算去做志愿者。”1月30日一大早,高翔去了红十字会服务点当搬运工。“当时,那里有20多名志愿者在帮忙搬运物资,最小的志愿者看起来也就十八九岁,我很受触动。在那一刻,我坚信自己来武汉是对的。”高翔说。

  在红十字会服务点工作的那几天,高翔帮忙装卸医疗物资,正常情况下是一次搬一箱,他却总想一次搬两箱。因为劳动强度非常大,他的口罩常常被汗水湿透。在红十字会服务点待了10多天后,因为需要搬运的物资量慢慢减少,高翔又开始开车接送医务人员上下班。

  从2月22日开始,高翔为河南省医疗队做后勤保障工作。“我负责协调、调度174名医务人员的吃饭、领物资等,任务就是保障好他们的生活。”高翔说。

  让高翔没想到的是,这个工作不好干。“工作时间长、汇总的信息量大。174名医务人员分别住在两个酒店,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都不固定,需要及时跟酒店协调盒饭份数及时间。”高翔说。

  “父母、朋友不断打电话劝我赶紧回家,让我想想家人、为孩子考虑考虑。说到孩子,我也有些犹豫了,到底回不回?”高翔说,经过深思熟虑,他还是决定留下。“我要是回去了,就是一个逃兵,坚决不能回。”

  感动——被需要的幸福

  坚守在继续。

  在武汉的日子里,很多人的事迹感动着高翔,高翔也温暖了很多人。

  在负责接送医务人员上下班的那段时间,高翔接到了一条求助信息。“那是一名女护士,被感染后康复出院,问我愿不愿意送她回家。当时我确实犹豫了。”高翔说,犹豫是因为他除了一个普通的一次性口罩外,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短短3秒钟后,高翔答应了。“我要帮助她,我不能让她寒心。”高翔说,他清楚地记得,那名女护士走出医院时,手里提着几个塑料袋。“我赶紧上前接住,放在车的后备箱里。我问她,这会儿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她竟然跟我说,她想再回前线,和她的战友一起奋斗。”高翔说,“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到自己特别渺小,我做的事也很微不足道。”

  面对危险,没有人不害怕,但生性乐观的高翔学着过滤掉负面信息、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在工作的空隙,高翔喜欢给身边的人拍视频、拍照片,他还会抽空写日记,想通过文字的形式把这段珍贵的人生旅程留存下来。“我想着,多年以后,可以打开日记看一看,把这段难忘时光分享给身边的人。”高翔说。

  高翔的亲人、朋友中不断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去武汉?为什么要冒如此巨大的风险?他回答:“其实,一切的‘为什么’最终都可以汇成一句话——因为被需要。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记者 马黎)

  “午夜狂奔” 心向武汉

  ——周至青年货车司机赵涛六赴湖北的背后

  从1月27日(农历正月初三)至今,他连续6次在夜晚开着9.6米长的红色东风牌大卡车,一路向武汉疾驰。除了吃饭、加油和上厕所,他一直奔波在路上。

  漆黑的夜色中,他向着前方点点星光,义无反顾地前行。

  因为有了这段深夜飞速行驶的经历,他把自己的微信名改为“午夜狂奔”。

  他,就是周至县尚村镇龚家庄村群众赵涛,一名90后货车司机。

  出发,向着武汉的方向

  3月1日19时,记者联系到赵涛时,他已经在周至县集中隔离点接受隔离29个小时了。

  本打算将从广州发往成都的货物送完后就回家过年的赵涛,没想到自己的回家计划会因为一个货物运输需求而搁浅。

  1月27日,赵涛偶然间在某配货APP上看到,有一个广东佛山发往武汉火神山医院的物资运输需求。了解到那批物资是给火神山医院ICU、手术室、隔离病房用的洁净空调机组和部分空调系统配件,赵涛动摇了,他说:“是送完这批货回家过年,还是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去武汉?这道突然出现的选择题让我有点迷茫。经过深思熟虑,最后我下定决心联系货运公司接了单。”

  为了接下向火神山医院运送物资的任务,他取消了去成都的送货行程。“这可都是能救人命的物资,比什么都重要,我一定要按时安全送到。”赵涛说。

  开着大卡车,赵涛疾驰在去武汉的路上。那一趟,赵涛十分顺利,仅仅十五六个小时后,两台洁净空调机组和部分空调系统配件就按时安全运送到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

  “早把物资运去一分钟,可能医院的建设进度就能快一分钟。所以一路上,我除了购买必要的生活用品、给车加油等,吃住都在车上。”赵涛说,这为他节省了很多时间。

  这是赵涛第一次去武汉的经历,却不是最后一次。

  “那段时间,疫情还很严重,我不知道自己身上会不会携带病毒,回家也不放心。索性,我就继续送!”赵涛说。

  再出发,不带一丝犹豫

  “反正也回不了家,还不如继续看看有啥防疫物资需要送的。”趁着休息的时间,赵涛开始留心有关救援物资的运送信息。2月1日,他看到一条由广东珠海往武汉运输防疫用品的需求信息后,就马上进行联系。

  这次,由珠海送往武汉的是一车防护用品。他从湖北赶到珠海,装上满满一车防护用品后,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武汉之旅。

  “这一次的防护用品是送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都是医务人员在一线急需的,我不敢休息太久。”赵涛到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时已是凌晨3时。“因为在医院,我也不敢随便下车走动,就一直关着车窗,戴着口罩蜷在车里。”

  从1月27日开始,只要有任务,赵涛就睡在自己的车里,车已成为他移动的家。2月14日,他从广州将一车防护用品送往武汉金银潭医院、武昌医院等定点医院。“我2月13日从广州出发,一路上雨、雪、冰雹都遇到了。”赵涛说,当时这几家医院急需这批物资,他不断给自己加油打气,最终顺利将物资送到目的地。

  紧接着,他又接下好几单运输防护物品的任务。“我就是个司机,没啥好说的。我的任务就是把货物完好、准时地送到目的地。”

  “随时需要,我随时出发”

  如果说1次出征武汉是“无知者无畏”,那赵涛的6次“逆行”就是勇敢。

  第一趟,从佛山往武汉火神山医院运输洁净空调机组等物资;第二趟,从珠海往武汉运输防疫用品;第三趟,从东莞往武汉运输防护物品;第四趟,从广州将建造移动厕所的材料送到雷神山医院物资中转站;第五趟,从广州运输防护用品到武汉金银潭医院、武昌医院等定点医院;第六趟,从广州运输一车蔬菜到武汉。

  6次向武汉运输物资,往返里程超1.2万公里。

  尽管一直睡在自己的车里,常常只能吃到自己用简易旅行炉煮的方便面,但赵涛越来越勇敢、越干越起劲。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当我开着挂有‘驰援武汉’横幅的车进入武汉市区时,路上有几个人远远地对我竖起了大拇指。我突然觉得特别自豪,感觉自己吃的苦、受的累根本不算什么,应该多为武汉人民做点事。”赵涛说。

  对赵涛来说,“出发”从来都不是难事,难的是能够坚定出发。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像赵涛这样温暖善良的人,我们的生活才暖意融融。“我时刻准备着,随时需要,我随时出发。”赵涛说。(记者 马黎 见习记者 任莘鑫)
直接点击图片即可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