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育长技 富民稳增收 ——麟游县政协助力脱贫攻坚驶上快车道
2019-04-11 08:29:49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贺小岗已经在麟北电厂上了近三年班,每月工资6000余元。
□记者 原登荣 文/图
2019年春节,麟游县旧庄村村民贺小岗过年走亲戚时,可没少受到亲朋好友的羡慕。他逢人便说:“厨子这行要想挣钱,一般都得去大城市,可如今麟北发电厂建在了家门口,开车几分钟就能到,来这里上班,钱没少挣,还离家近,多好啊!”
和贺小岗一样,在麟游县南坊新城、酒房镇等地,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政协的指导帮扶下,通过项目带动、组织务工、移民搬迁等方式,脱贫攻坚取得了群众“看得见”的实效。
4月1日至2日,省政协副主席祝列克带队在麟游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当地在创新扶贫模式上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得到调研组一致认可。
政协架起“连心桥”贴心服务贫困群众
如今,贺小岗已在麟北电厂上了近三年班,每个月工资6000余元。他说,“以前在外地打工,老操心家里,有啥事回家也不方便。在电厂上班这些都不是问题,既能挣钱养家又能在闲暇时照看老小,有空还能帮助父亲种地。”
在贺小岗带动下,他的哥哥也在电厂找到了一份驾驶员的工作。如今,旧庄村已有30多人在电厂上班,在电厂打工脱贫奔小康已成为当地村民的共识。
据了解,麟北电厂所在地两亭镇天堂村是麟游县政协办公室包抓的贫困村。两年多来,麟游县政协在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各个环节倾注真情,选派2名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并成立劳务公司,架起了贫困群众和麟北电厂的“连心桥”。
麟游县政协主席王中选表示,麟北电厂已把厂内保洁、保安等工作的人员招聘事项交给劳务公司负责,截至目前,已有60名当地群众通过劳务公司来到电厂打工,其中天堂村20人。
据陕投集团麟北发电厂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张新拴介绍,项目建设期间,公司积极吸纳附近130名群众务工,并租用施工设备20余台、车辆30余辆、住房200余间,群众因此收益上百万元。“项目运营后,我们聘用临近村镇长期务工人员120余人,在公司从事保安、保洁、餐饮等工作,年劳务总收入360余万元,实现了建设一座电厂,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政协助力移民搬迁让贫困户住有所居
改善贫困户的居住条件,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麟游县山大沟深,自然条件艰苦,住房、饮水条件影响着山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当地政府意识到,不少群众虽然达到了脱贫标准,但生活仍不富裕,且存在居住偏僻、出行困难、吃水不便等问题,他们渴望改善生活环境。
怎么办?经研究,麟游县决定集合扶贫、移民搬迁、生态搬迁、工程征地拆迁等政策和资金,于2017年3月启动同步搬迁,在九成宫镇蔡家河村南坊组建设大型安居工程——南坊新城。
今年50岁的何朋军是2018年第一批拿到新房钥匙的搬迁户。据了解,何朋军是崔木镇杨家沟村人,他家以前有三间房、两孔窑洞,2017年下大雨导致窑洞坍塌,平时出行也不方便,一下雨路上都是泥。
现在,何朋军一家住进了新房,房子离县城很近,生活也很方便。他兴奋地说:“我在县城找了一份开车的工作,每月能收入2000多元,两个孩子也都参加工作了,家里住房条件又得到了改善,让我对今后的生活一下子充满希望。”
据了解,王中选是包抓项目—南坊新城移民(脱贫)搬迁安置项目的副组长,自2016年以来主要负责项目征地、拆迁、取暖等问题的对接和协调工作。万事开头难,在一次征地赔偿争端中,麟游县移民办、国土局等部门轮番给一户群众做工作一直未果。为尽快疏通阻力,王中选甚至动员亲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换来了这户群众的合作。
2017年初,麟游县政协文医委原主任尹利平退居二线后,便来到南坊新城项目负责建设工作。他表示,项目用于安置790户贫困户的22幢安置房已全部建成,并于2018年9月交付使用,773户贫困群众已搬迁入住,同时将组织搬迁群众就近在社区工厂务工,开展商贸等三产服务,不断拓宽搬迁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保障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
园区务工群众离贫困越来越远
清晨,两面环山的村子还笼罩在薄雾中,50岁的村民吴海军就带着农具来到村边的蔬菜大棚里打工种菜。
吴海军家住麟游县酒房镇大庄村,这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内的一个典型贫困村,山地多平地少,种庄稼基本靠天,千百年来,玉米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只有很少余粮可卖钱,村民的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
去年,吴海军开始在酒房镇蔬菜现代农业园上班,不仅有了固定收入,还能在家照顾91岁的老母亲,有效巩固了脱贫成果。
事实上,吴海军家已在2016年脱贫,为能持续过上好日子,给正在西安上技校的儿子做好保障,吴海军在家边照顾老人边打工,妻子在西安上班补贴家用。
吴海军家有13亩地,3亩地在川道较为平整,2017年开始流转给农业园种蔬菜,每亩地600元,一年纯收入1800元。吴海军说:“虽然不算多,但也比以前种玉米强了不少,每亩能多收入近200元,还少了人工和化肥、种子等成本。”
其余10亩地在山上属于坡地,用吴海军的话说,“这10亩地有没有收成全凭运气,雨水多就成,不下雨种子和化肥就白扔了,谁都说不上来。”
说起在农业园上班,吴海军笑了起来:“这样肯定好,既能照看家里又能打工挣钱,按天计算工资,每天80元,家里有事也能请假,非常灵活,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
吴海军算了算,自己在园区的工资、加上土地流转费和妻子打工工资,每年至少能收入3.5万元,家庭人均年收入能达到8000余元。“可以说现在贫困已经离我家越来越远,等明年儿子上班后,情况会更好,小康生活不再遥不可及。”
在大庄村,几乎每户村民都将适合大棚耕种的土地流转给农业园,还有近百人在园区打工。近年来,蔬菜农业园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的重要载体。
据酒房镇党委书记巨海军介绍,酒房镇现代农业园共流转345户贫困户土地2300亩,年流转费115万元,户均增加收入3300元以上,带动了7个村群众入园就业1100人次,增加长期就业岗位120个,年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下一步,将按照‘企业+村级集体经济+农户’发展模式,加大贫困户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引导他们种植设施蔬菜,并签订长期务工协议,增加贫困户务工收入。”
直接点击图片即可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