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真的那么难吗

我有话说 2019-03-21 09:09:01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为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3月20日,西安市开通巷社区开展“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宣讲活动。记者 李荣 摄
为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3月20日,西安市开通巷社区开展“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宣讲活动。记者 李荣 摄

     

  3月10日晚,西安市民李鑫吃完晚饭,顺手将餐厨垃圾和生活垃圾混装在一个大塑料袋子,下楼遛弯时将垃圾丢进了小区大垃圾桶。

  而在高陵区通远街道何村,村民文露吃过晚饭后,细心地将菜叶子、剩菜、牛奶盒、纸壳等废弃物分类整理,按照家门口绿色小桶标有的“可腐烂”“不可腐烂”字样,分别投入废弃物。

  有专家认为,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近年来,倡导垃圾分类的呼声越来越高。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垃圾分类和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现实中推进垃圾分类还有哪些难点?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还需从哪些方面加大力度?

  调查:分类垃圾箱多是“一锅烩”

  李明学是西安市开元壹号小区的保洁员。3月11日下午,他推着垃圾车收集各单元楼门口生活垃圾,这些垃圾大部分是未经分类的。

  “很少有人进行分类,通常都是混在一起,多数袋子还渗液。”李明学说,小区每个垃圾桶都标有“可回收”“不可回收”字样,但鲜有业主会认真分类,多数居民的做法就是将混装垃圾一股脑丢掉。

  “有时候着急上班,顺手就把垃圾混到一起扔进垃圾桶。”李鑫坦言,以前社区和环保志愿者也在小区宣传过垃圾分类知识,自己也认真做过一段时间,但后来发现保洁员把垃圾“一锅烩”倒进垃圾车,感觉分不分类没啥必要。

  李鑫认为,即便有完善的垃圾分类投放制度,如果在运输时混装,那么制度也就是形同虚设。在他看来,真正意义的垃圾分类,不光是实现分类投放,还应包括后续的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

  针对清运垃圾车混装现象,家住西安市八府庄园小区的居民杨元认为,垃圾分类处理对治理城市污染和卫生防控至关重要。如果大部分垃圾都能得到再次利用,会减少对垃圾填埋场的负担,对环境也是一种保护。

  记者在随机走访西安市一些小区、街道、商场后发现,从垃圾产生的源头、垃圾转运站等处理中端环节,垃圾分类情况仍不容乐观。采访中大多数市民表示支持垃圾分类,但也有市民指出,对垃圾收集环节“一锅烩”现象很不理解。

  “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措施,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但现实生活中,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缓慢,分类推广仍未能真正深入百姓生活。”西安市马厂子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张玥说,社区经常组织居民宣讲垃圾分类知识,但垃圾“混装混运”现象普遍,大家会觉得做了无用功而不再分类投放,如此一来,后续分类工作更是无从谈起。

  探访:智能“小黄狗”让垃圾变现

  “‘小黄狗’能把垃圾变废为宝,又保护环境,很棒!”在西安市郦景豪庭小区,一款“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深受小区居民喜爱。

  “这个‘小黄狗’在这里已经快一年了,大家都很喜欢,很多家长都会让孩子亲身体验,让孩子从小树立垃圾分类意识。”正打算投放旧报纸的小区居民李婷介绍说,只要输入手机号码或者用“小黄狗APP”扫一扫,回收机的箱门就会自动打开,投放者可以把废纸、衣服、金属、塑料瓶等各种垃圾投入到不同的箱子。

  记者在现场看到,“小黄狗”由6只垃圾回收箱组成,颜色不同,回收垃圾的种类也不同,回收机会对投入的垃圾进行智能识别和智能称重,最后根据不同废品的市场价格计算返现金额,居民在“小黄狗APP”上就可以收到折算现金,实现变废为宝。

  据了解,这款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先进科技,实现对生活垃圾前端返现分类回收、中端统一运输、末端集中处理的“物联网智能回收”新模式。回收机垃圾装满后,“小黄狗”专业回收员会来清运,将垃圾送往分拣机构或再生资源中心,实现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

  这款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还配备了实时监控屏,通过大屏幕可以实时监控垃圾减量,做到垃圾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最后变成了什么都清晰可见,为再生资源回收方面的数据分析提供依据。

  症结:民众垃圾分类意识淡薄

  2017年11月6日,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陕西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指导我省各地开展垃圾分类工作。2018年9月6日,西安市政府下发《西安市2018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到2018年底,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

  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既有制度又有工作目标,现实中为何真正实现分类还那么难?

  “主要原因是大家对垃圾分类的意识淡薄,对垃圾造成的‘围城’困境缺乏了解,导致难以积极、主动和严格地执行垃圾分类投放。”省政协委员裴建川说,垃圾分类作为一项环保行动已被民众熟知,但真正的分类知识知道的人却很少。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市民会因“不会分类”导致“一刀切”式丢垃圾,分类垃圾桶也就处于虚设状态。

  裴建川委员认为,由于垃圾回收处理产业不够完善,未形成从家庭、单位等源头到最终资源化处理等一系列完整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导致市民对分类后的垃圾去向不甚了解,形成了“分不分类均需送入填埋场或焚烧厂”的认知错觉,认识不到垃圾分类对环境改善的贡献和对自身的影响,从而热情降低。

  “从源头来看,政府在有效宣传引导和政策鼓励上有所缺乏。”省政协委员何秦说,目前小区的生活垃圾处理费用是每户按月收取固定费用,没有按照各类垃圾的产生量来计算,也没有相应的引导和鼓励措施,导致无法促使居民自觉进行分类和减少垃圾产生。

  委员建议: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2017年,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正式实施,明确在46个重点城市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其中包括西安市。2018年1月,国家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提出2020年底前,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基本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从今年开始,将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工作。”3月1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在全国两会第四场“部长通道”上表示,将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垃圾分类制度。通过开展“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等活动,发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营造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每个环节都做细做实,前提是必须明确责任清单。”省政协委员李小超建议,健全监督机制,压实责任,推进垃圾分类考评全覆盖、常态化;制定考核标准,评选垃圾分类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村等;建立区、街、社区三级联动,主要领导“亲自抓、主动抓”,真正让垃圾分类成为百姓生活的一种行为习惯。

  裴建川委员建议,加快垃圾分类产业化与市场化的速度和透明度,通过资源化“红利”带动垃圾分类实施。加强培育和引进高端环保专才,注重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关键共性技术解决,将垃圾变废为宝。此外,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把线上、线下活动结合起来,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政府可以通过招投标购买服务,引进有资质有经验的公司,联合小区参与城市垃圾分类项目,科学有效实施垃圾分类。”何秦委员建议,将垃圾分类处理成效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智慧垃圾分类平台,对参与垃圾分类的环保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和政策支持,制定奖惩引导措施,鼓励引导市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直接点击图片即可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