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女神”从这里出发
2019-03-18 08:24:58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从报纸上看到有关自己孙女的报道,张巧云显得很自豪。赵婧 摄
□刘舒雁 赵婧
由咸阳市区沿312国道一路向西北方向行驶8公里,就进入了秦都区底王村。顺着村口的主路向东走,一座大门刚刷过朱红色漆的土砖院落,在清一色白瓷砖外墙的平房中格外显眼,这里就是北京大学工科博士、《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冠军得主、“诗词女神”陈更的老家。
一位头戴墨绿色毛线帽、身穿紫色棉袄的老太太,佝偻着腰走出房门,一见到来采访的我们,就亲切地拉着我们的手往屋里走。
这位老人就是陈更的奶奶张巧云。她指着挂在炕头墙壁正上方陈更夺冠时的照片,笑盈盈地说:“我感到骄傲得很。”说罢,老人又一一展示了陈更从小到大的生活照和爷爷的工作照。“陈更跟我们生活了六年。”老人说,陈更出名后,来家里看望的人变多了。
让奶奶忘不掉的是,陈更7个月大时就能识数。老人回忆说,当年陈更的父亲在墙上贴满了手写的数字卡,自己经常抱着小陈更指认,而她总能准确指出对应的数字。
“她还是个不会说话的娃娃呀!”张巧云把孙女的“特异功能”告诉了陈更的父亲。父亲将信将疑,经家人再三测试,小陈更的确能识数。
日月轮转,四季更替,小陈更努力好学的品格日渐彰显。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识文断字,中间贯穿着老人对孙女看似不经意的温情鼓励和潜移默化的教导影响。小陈更在识字后,很快将兴趣转向了另一面墙——这面墙上长着一个“图书馆”。
在农村,拥有“图书馆”的人家少之又少,而陈更家的这座“图书馆”素面朝天、出奇的简陋: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内,在几块木板搭成的书架上,书本早已泛黄甚至蒙上了灰尘。张巧云猫着腰站在书架前说,这上面都是“传家宝”,有陈更爸爸、叔叔用过的课本,民国时候的“老古董”图书,《二十四诗品导读》……
就是这个简陋的“图书馆”,成了陈更少年时的专属营地。她时常在昏黄的灯光下与书本为伴,尽情沉醉其中。“有时候忙着看书,她连头发都顾不得梳。”奶奶说。
谈起“图书馆”的首创者、陈更的爷爷陈钦善,张巧云笑着说:“我这个人没多大学问,她爷爷可是个老书迷。”
对于农村人家来说,早些年烧柴做饭时把书点了引火是常事,但陈钦善决不允许自家这样做。村活动室里新送来的报纸,他总是第一位读者。书上、报纸上得来的知识,又被他内化为人生哲理用来教导陈更。“我们决不卖一本书,再穷也不能放弃知识。”这是陈家不成文的家训。
据媒体报道,陈更开始钻研诗词是在21岁之后,经过五六年的积累,数次参赛挫败后,终于央视折桂。而由爷爷亲手打造的“图书馆”就如同镶嵌在她脑海中的那些诗词一样,为一个理工女孩埋下了“诗词达人”最初的种子。
临别时,爷爷认真地说:“我要让她知道有这么多人关心过她,希望她不负众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直接点击图片即可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