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翁23载打造微缩版西安城
2019-12-23 09:01:09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梁德怀在介绍微缩版“西安城”,老伴倪利珠陪伴着他。
□魏丹丹 文/图
12月17日,走进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道内苑村,80岁的梁德怀老人正在家中二楼工作室专注地做着木工。听说要采访,他吃力地站起来,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向他的微缩版“西安城”,“那边是钟楼、这个是安远门,那个是广仁寺……”老人兴奋地介绍着。
这座微缩版“西安城”是用10万余个木质零件组成的,作品严格按照榫卯结构制作,前后花费了23年的时间。
立志再现“西安城”
“我从小就对木工制作方面的书籍感兴趣。”梁德怀年轻时一有机会就喜欢动手做些小玩意,十几岁的时候他就能帮忙为乡邻维修农具、制作纺织机、制作蝈蝈笼子等。
古建筑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天赋、兴趣、钻研,一样不可缺。1966年,梁德怀从部队退伍后进入古建公司,成为一名木工,专门从事古建筑修缮工作,这让他得以近距离接触到西安城墙、钟楼、鼓楼等古建筑。梁怀德是一位有心人,他在修复古建筑的过程中,记录了各种古建的建筑数据。如今梁怀德老人案头泛黄的笔记本上还记录着上世纪80年代测得的城墙垛口、门洞长宽高等数据。
梁德怀是地地道道的西安人,对西安有着深厚的感情。1990年,梁德怀退休,开始尝试以木雕的形式建一座微缩的“西安城”,“能将城墙微缩成一件艺术品,是我后半生最大的心愿”。
用脚步丈量城墙
梁怀德年轻时就不爱热闹,退休后更喜欢安静。在退休后近30年的时间里,他一心投入到“西安城”的制作中,家中不足10平方米的阳台,是他每天工作的地方。为了系统化地掌握木微雕技术,他专门买来《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等书籍自学。
“刚退休那会儿,老头子经常骑着自行车出去考察,一出去就是一整天。”老伴倪利珠说,为了观测城墙,梁德怀绕着城墙一圈一圈走,没有测量尺,他就用脚步丈量城墙各个门之间的距离,甚至连城墙上的5984个箭垛,他都仔细观察。除了城墙墙体,墙内的钟楼、鼓楼等建筑,梁德怀都一一观察,比如钟楼每一层的廊柱布局、斗拱结构,他都绘制出详细的平面图纸。“城墙上有多少个垛口、城门洞,每个门洞之间的距离是多少,长宽高比例,我心里清清楚楚。”梁德怀说。
“整个制作过程全靠自己摸索,没有工具我就自己做。”在梁德怀的工作室,各类工具、操作台,甚至连加工机床,都是梁德怀亲自设计制造的,光是不同大小、长短的锉刀就有二十多把。
自种香椿树做模型
“香椿树木质坚硬,耐腐力强,不翘、不裂、不易变形,并且容易施工。”梁德怀选用香椿木来制作“西安城”模型,他把自家院子收拾出来种上香椿树。“20多年来,我每年都在院子种香椿树,用一棵,栽一棵。模型做完用了21棵树,现在院子里还剩4棵香椿树。”
梁德怀一门心思投入到木雕中,其他的事情一概不管。为支持老伴的爱好,倪利珠承担了全部的农活和家务。“老头子为了这个作品,已经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很多次给他把饭端上楼,取碗时发现饭菜竟一口都没动。”倪利珠说。
梁德怀老人制作的“西安城”严格按照200:1的比例进行微缩,除了钟楼、鼓楼等古建之外,还有完整的城墙墙体,包括18处城门、70个城门洞、44个马面、44个敌楼、4个角楼、2500个城垛子、2500多个箭孔等。从正式动工到建成雏形,梁德怀用了整整23年,整件作品长8.3米、宽5.3米,面积近44平方米。“这件作品一共10万余个零部件,合卯合口,没有用一枚钉子和一滴胶水。”倪利珠介绍道。
“真是太耗时、太费心思了。20多年前,老伴身体硬朗、思维清晰,现在老伴腿脚不便、口齿不清,甚至还要坐上轮椅。”倪利珠含着泪说。尽管如此,梁德怀老人还是停不下手,为让“西安城”更加精美,他又用泡沫板制作了护城河和绿树,增加了灯光效果。直到现在,他还在对作品进行精心的打磨,以求至善至美,不留缺憾。
直接点击图片即可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