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淼三:为人民服务最幸福

我有话说 2019-08-26 08:56:00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他曾任刘澜涛同志机要秘书,先后主政兴平、乾县,调到西安后力推黑河水库立项— —

  □记者 满淑涵 文/图

  打开珍藏了一辈子的“老古董”,泛黄的照片、熟悉的故人,往事依稀涌上心头。从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从中央机关到基层一线,今年92岁的董淼三老人不禁感慨,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的时刻最幸福。

  ♦战乱年代命运多舛

  董淼三出生在河北南宫县一户贫苦农民家里,14岁时为谋生活到邢台市同义顺货栈、同业公会当店员,负责接待往来客商。店里不发工钱,只管吃住,只有老板们赢了牌,才会给伙计们打发点零花钱。“那时候的钱是日本人发行的准备票,纸质不好,因为我年龄最小,只能领到最少的一份。”

  在邢台做店员的四年,董淼三度日如年,不光干的活又苦又脏又累,还经常遭到老板无端呵斥。1945年春节,董淼三回到老家,把攒下的七八十块钱交给爷爷,说什么都不愿再去货栈,于是留在家里务农。

  后来,董淼三经人介绍到冀南军区供给处工作,每天做些打扫卫生、烧开水这样的零活。时间久了,他心生焦虑,生怕像在邢台当店员时那样虚度光阴,一时急火攻心,导致眼睛红肿视力模糊。“我当时疼得直撞墙,爷爷奶奶就拿热毛巾捂我的眼睛,才慢慢有了好转。”

  日本投降后,董淼三跟同村的同学被冀南第二军分区军政干部学校招录。他想,这下好了,通过学习得到提升锻炼,能好好为人民服务了。

  ♦被选中到华北局工作

  1948年10月,在冀南建国学院司法班学习的董淼三被选中到中央华北局机关机要室工作。他回忆说,那时三大战役刚刚打响,战区电报多,他写得一手好字,就负责抄转电报。

  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央华北局机关进驻北平,董淼三记得自己当时穿着棉袄坐在第一辆车的车头上,“特别神气”。因为工作认真踏实,入京第二年,董淼三被调到华北局办公厅负责会务工作。“当时,刘澜涛任华北局第三书记,主持日常工作,他召集开会非常严格,行政级别不够的人没有参会资格。”董淼三回忆说,刘澜涛讲话很有水平,做事雷厉风行,所有呈送文件当天批阅,从不过夜,这种优良作风也深深影响了自己。

  1956年12月,董淼三经推荐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刘澜涛同志机要秘书。1960年11月,中共中央重新设立6个中央局,刘澜涛任西北局第一书记,董淼三作为秘书一同来到西安。“当时我们都住在止园,西北局机关在南郊小寨十字路口西南部。”董淼三记得当时的南大街很窄,南门外道路两边都是高土崖。他感慨,那时候吃一碗泡馍“真解馋!”

  ♦在兴平乾县搞生产建设

  1963年10月,董淼三下放兴平挂职锻炼,任县委副书记。当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董淼三与当时主持县委工作的副书记孟昭亮(曾任第二军团师特派员)经常一起骑自行车蹲点调研,根据兴平地块大平小不平,灌溉保证率低等现实条件,推行“一平三端”(一平即平整土地,三端即弯渠改直渠,弯路改直路,渠和路两旁植树且树要端正)的农业建设方案。

  当时有人向省委报告,反对“一平三端”。1965年,董淼三回西安看望刘澜涛,汇报了在兴平实施“一平三端”方案的事情。刘澜涛对此表示支持,并叮嘱要在遵循中央政策基础上大胆搞。

  1969年12月,董淼三调到乾县工作,任乾县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3年支左部队撤离后,他被任命为中共乾县县委书记兼县革命委员会主任,直到1977年调离。

  在乾县工作的八年,正是文化大革命非常时期,董淼三顶着“四人帮”批判“唯生产力论”的压力,带领干部群众兴修了羊毛湾、南沟、杨家河水库和宝鸡峡引渭工程,推行兴平“一平三端”经验,到他离任时,乾县已有40多万亩水浇地,道路两旁绿树成荫。

  “每天骑车下乡搞调研,一天跑好几个公社并不觉得累。”董淼三笑言,自己身材高大,自行车零件常容易坏,他就准备两辆自行车换着骑,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下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到农田基本建设工地,董淼三就跟群众一起拉架子车、运土、平整土地,给全县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力推黑河水库立项

  1980年,董淼三担任西安市建委副书记、副主任兼公用局党组书记、局长。当时西安市民对公共交通意见很大,总抱怨“乘车难”。为了找到问题症结,董淼三每天早晨5点就穿梭在城郊之间,跑遍了汽车场和电车场,检查车辆是否全部出勤。

  经过调查发现,乘车难的根本问题是车太少。“往往第一站就坐满了人,司机开到第二站没有人下车,就直接开往下一站,造成了甩站问题。到了冬天,骑自行车的人少了,坐公交车就更紧张了。”鉴于这些难题,董淼三向市委、市政府立下军令状,保证解决公共交通问题,并向中央建设委员会公用局提交了调查报告。陆续地,西安分配到的公交车辆多了起来。

  解决了群众“乘车难”问题,董淼三又着手解决“用水难”问题。“当时老百姓吃水紧张,随着经济发展,将来工业用水更成问题,必须下决心解决。”他从西安市公用局同事那里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建黑河水库的事总是议而不决、不了了之。于是,董淼三主动向当时的省长于明涛和副省长、省计委主任张斌汇报,并陪同视察。西安市委、市政府同意后,委托他主抓建库有关工作。在办妥有关手续后,董淼三担心公文往来延误时间,便派当时西安市公用局主管水利工作的副局长乐柏生带上文件去北京,到水利部、中央基本建设委员会,中央计划经济委员会一一汇报。中央批准立项并决定,建库资金9亿元由中央和地方各承担一半。至此,黑河水库建库手续全部完成。

  ♦静养修身爱听京剧

  董老解读自己的“长寿密码”,认为晚睡晚起、注重静养是最适宜的晚年生活节奏。“因为过去在中央机关担任机要秘书,晚上陪同刘澜涛同志办公,养成了晚睡习惯。”他说,离休后早上7点起床,通常情况下不午睡,每天看电视时间较长,最爱看乒乓球、跳水、排球、举重等体育节目和戏曲节目。“京剧尤其喜欢马连良先生的马派剧目。”

  董老喜欢窝在客厅里的一张单人沙发上,面前摆一条小方凳,把水杯、眼镜、放大镜放在凳子上。沙发扶手上,依次码着《新华字典》《最新世界地图集》等书籍。看电视、看书,都在这一方小天地。

  工作时,自行车是他形影不离的“好伙计”,离休后,他出行时仍放不下“二八大杠”,85岁之前还经常骑自行车外出。生活中,董老还练得一手好厨艺,擀面、调馅、包饺子不在话下。跟不少老年人一样,董老也承受病痛的折磨,胆管结石开过两次刀,心脏装了3个支架……但他总是笑对生活,感恩人生历练带给自己的乐观豁达。

  ◎人物小记

  董淼三,1927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南宫市,194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刘澜涛同志机要秘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在兴平县、乾县主持工作,后调到西安市建委工作,1990年从西安市政协办公厅离休。
直接点击图片即可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