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吴起:几代人传颂红军故事

我有话说 2019-08-20 08:46:53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张瑞生向记者讲述三碗剁荞面的故事
张瑞生向记者讲述三碗剁荞面的故事

     

  □ 记者 张姣姣 文/图

  历史如风,硝烟散尽,70年之后的吴起镇已找不到多少当年红军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时的痕迹,只有那散落在七沟八梁的革命旧址,以及传颂着的红军故事,告诉我们红色是这方沃土最亮的底色。

  ◆一晚张湾子三碗剁荞面

  “陕北是个好地方呦,长征路上还没有吃过这么好的一顿饭。”1935年,毛主席在吴起县铁边城镇张湾子村张廷杰家里吃了三碗剁荞面后赞不绝口。

  据记载,1935年10月18日,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从甘肃转战陕北,由于天色已晚,主力部队就在距离吴起镇40多里的铁边城东的张湾子村安营扎寨。这也是红军落脚陕北的第一站。那一晚,毛泽东借住在村民张廷杰家。

  8月7日,在毛泽东曾住过的窑洞院子,窑洞主人张廷杰的儿子张瑞生向记者讲述了那一段历史。

  “1935年农历九月的一天,中央红军从铁边城的西川下来到达铁边城时,我父亲正在家中。”张瑞生说,有三个身穿灰色旧军服头戴灰色八角帽,帽子上还有红色五角星的军人站到他家院里,与他父亲商量能否让首长借住一晚。

  当晚,警卫员找到张廷杰说:“老乡,和你商量个事,能不能做一顿饭?”张瑞生说,父亲当时心里有点慌,部队有八九百人,做一夜也做不好饭。警卫员笑着说,只需要做首长一个人的饭。随即,张廷杰的妻子拿出自家中秋节时保存的羊肉臊子,做了香喷喷的羊肉剁荞面,首长一连吃了三大碗后擦了擦额头的汗,并对张廷杰表示了感谢。

  随后,张廷杰看到几名首长在他家窑洞里借着微弱的清油灯光商量着事。第二天队伍离开时,张廷杰都不知道吃剁荞面的首长就是毛主席,那晚中央红军就在他家的窑洞里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直到后来那位警卫员陈昌奉再次来到他家说,毛主席那年吃了一顿好饭,接连在吴起打了胜仗,家里人这才得知那位红军首长就是毛主席。

  ◆“红军锅”见证部队铁纪

  1935年10月18日,中央红军一纵队由定边县白马崾岘一带进入今吴起县境的张户岔,沿铁边城西川东进,下午到达铁边城。疲惫不堪、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红军将士初到陕北,连做饭的锅都没有,曾向当地村民张宪杰求得一个盆、一口缸。

  张宪杰的孙子张新回忆说:“爷爷曾经说过,10月的陕北天气已经很寒冷了,队伍里的战士满脸疲惫,有的光着脚,有的只穿草鞋,腿脚早就冻得发紫,他们穿的连当地老百姓都不如。”

  做饭时,部队一名干部来到张宪杰家,说做饭的锅不够用,能不能借些灶具,张宪杰便把家里的一口水缸和一个瓷盆借给了部队,没想到缸和盆全都烧裂了。部队干部坚持要赔两块银元,老乡不收,干部不走。

  红军严明的纪律令张宪杰十分感动。张宪杰把水缸修补好,取名为“红军锅”,一直珍藏着。解放后,张宪杰把珍藏多年的这口水缸献给了政府,现在成了珍贵的文物。

  “部队临行前,见爷爷家有一匹没有鞍子的马,红军又送我爷爷一副马鞍。”张新从窑洞里小心翼翼地取出珍藏多年的马鞍。阳光下,木质鞍体的漆彩隐约可见,铜质马镫闪着光泽,一敲丁零脆响。

  红军转战途经吴起已成为历史,但他们严明的纪律和对当地百姓关照的故事,却一直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传颂。
直接点击图片即可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