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汉江大桥:苏权科参与设计“最小”的桥

我有话说 2019-08-27 08:55:56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2019年,紫阳汉江大桥连接起高楼林立的县城。孙军 摄
2019年,紫阳汉江大桥连接起高楼林立的县城。孙军 摄

     

  □实习记者 孙高菊

  8月9日清晨,在紫阳县城关镇任河咀一栋老式两层红砖房里,76岁的王玉碧老人打扫完最后一级台阶,一场暴雨不期而至。望着距家门口20米开外雨中的大桥,老人感慨地说:“这桥都32年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啊!”

  老人口中的这座大桥,就是位于紫阳县的汉江大桥,是陕籍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参与设计“最小”的桥。

  苏权科设计过的“最小”桥

  “港珠澳大桥是我设计过的‘最大’的一座桥,而我设计的‘最小’的桥就是陕西省紫阳县的汉江大桥。”7月1日,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苏权科这样介绍设计桥的两个之最。

  8月2日,在陕西省总工会举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奋斗架起中国脊梁”主题宣讲报告会上,苏权科再次提到了这座设计过的“最小”的桥。

  紫阳汉江大桥建成于1987年,桥的两端分别连接紫阳县主城区和任河咀,是襄渝铁路干线的重要辅助道路,也是连通川陕两省的关键交通枢纽。据《紫阳县志》记载,紫阳汉江大桥是陕西省简支梁桥跨径最大、墩台最高的一座公路桥梁,上部结构由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和预应力混凝土T型梁组成,桥长390.04米,桥面宽10米,墩高59米。

  “紫阳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这座桥”

  今年86岁的王治玉,曾是紫阳县公安局一名治安员,修建紫阳汉江大桥时,他负责工程治安工作。8月10日,王治玉老人坐在堂屋里一边扇蒲扇一边告诉记者:“当年汉江地下两边的土质层松软度不一,紫阳汉江大桥第一个桥墩快要建好时才发现倾斜问题,最后只得炸掉重修,过程非常艰难。”

  今年57岁的摄影爱好者孙军是位土生土长的紫阳人,至今他还珍藏着32年前自己拍摄的紫阳县城老照片。翻看这些老照片,陕南特色石板房,清澈的汉江水,正在建设的汉江大桥……当时的紫阳县城直观展现在眼前。

  “紫阳老街一到下雨就变得稀泥烂瓦,甚至不能正常通行,跟小山村差不多。”孙军回忆道。

  说起当年修建紫阳汉江大桥,孙军打开了话匣子:“修这座桥很不容易,当时没有挖掘机全靠人力,在江面上固定一根钢绳运输混凝土,通过绞车来控制绳子,将混凝土倒入桥墩模具中,一截截固定,直到最后成型。”

  孙军对比近几年和过去拍摄的县城照片,不由心生感慨:“那时候,任河咀还是一片坟场,人都在汉江边住着,要去县城买东西就得蹚水或坐小木船过河,涨水后很不安全。桥建成后,附近区域慢慢被开发,县城整体面貌也开始改观。紫阳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这座桥,它不仅连接了县城两岸的交通,更成为和外界互通有无的重要通道,让当年的山村变成了如今的县城。”

  “紫阳汉江大桥功不可没”

  “汉江两岸山重山,金山银山万宝山,一颗明珠放光彩,照得巴山格外鲜,美丽的紫阳啊可爱的家园……”一曲《美丽的紫阳》,描述出如今紫阳人的幸福生活。

  华灯初上,在人声鼎沸的紫阳县西关广场边,今年86岁的紫阳县城关镇原财务所所长文贻珠老人伏在栏杆上,望着横卧在汉江上的这条“小巨龙”说:“以前的紫阳县城像个啥样子哟!不过修了这座桥以后,紫阳人的整体生活就慢慢‘活跃’起来了。”

  文贻珠老人指着对面的仁和国际大楼说,这座大楼就是紫阳的门面,今天紫阳能发展成这样,紫阳汉江大桥功不可没。

  “汉江两岸山重山,金山银山万宝山……”歌声飘荡在夜空中。时光荏苒,三十多年过去,饱经风雨洗礼的紫阳汉江大桥,依然像一个忠诚卫士,坚守在汉江上,护佑着两岸百姓,续写着穿越时空岁月的长歌。
直接点击图片即可翻页